欧宝体育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要闻·动态

伊通:练好三项“功夫” 绘制“人才全景”

  • 时间:2024-10-24 10:00
  • 来源:

近年来,伊通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以人才引领发展,以爱才的诚意、识才的慧眼、不断拓宽渠道、架梯搭桥、优化环境,开出聚才的良方,全力吸引和集聚人才,持续激发人才活力,为伊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做好“招引”功夫,全面聚集英才

伊通始终把聚集人才作为各项工作的根基来抓,全面谋划写好“聚英才”这篇大文章。打好乡情乡愁感情牌,全面摸底伊通县籍在外优秀人才库,利用重大节日问候、省亲座谈会等形式,积极介绍家乡特色资源、优惠政策,用乡村广阔天地的发展机遇和乡村田园宜居的优美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就业、建功立业。坚持高位推进,2024年设置“伊通籍”岗位30个,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分别到长春工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召开大学生就业创业宣讲推介会,引导在外高校人才归“伊”工作。做好政策机制保障。出台《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围绕乡村振兴、重点产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将产业型人才作为招录核心重点,专项引才86人,同时引进教育、卫生领域急需紧缺专业人才102人,完成农林水牧“订单式农科生”签约4人,人才编制池使用率首次突破40%。坚持以项目为引领,将引进人才与引进资金、技术协同推进,同步发展。紧盯全县重点产业项目,储备企业发展急需紧缺的专技人才和后备人才1800余人,为吉林伊特胶管有限公司引进年薪30万的特殊技术人才,打开了高端技术人才引进先河。

做好“保障”功夫,用心留住人才

伊通围绕“拴心留人”,将千方百计留才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细节中。统筹优化各项保障措施,出台《满乡人才新政五条》,从安居、就餐、子女入学、就医、岗位聘用等领域打造留才“全家桶”。计划开发建设人才公寓120套,目前已完成30套,在伊通县内无自有住房的域外人才,可连续三年免费入住。首次购房在130㎡以内的,给予100元/㎡购房补贴。可连续三年在政府机关食堂免费就餐,解决人才吃饭难问题。引进人才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从优在公办学校入学。引进人才本人、父母及配偶、子女可在县公立医院享受“预约门诊和住院绿色通道”诊疗服务,本人每年可免费体检一次。在服务上做好“加法”的同时,在管理上做“减法”,破除人才发展约束。引进人才试用期满初次定岗后,可根据工作需要,在管理岗位与专业技术岗位之间不受岗位数额限制转换一次;聘任中级以下专业技术职务时,可不受岗位数额限制聘任一次。及时关注人才精神需求。针对青年人才婚恋难问题,连续三年开展青年人才联谊会,800余人次参加,牵手100余对,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促进人才融入伊通、扎根伊通、服务伊通。

做好“运用”功夫,为经济发展赋能

伊通牢记人才工作初衷,推动创建县级返乡创业基地4家,累计发放初次创业贷款229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130万元,补贴10余万元,为人才提供终身学习条件、搭建干事创业平台,铺就安业之路,让人才干有所成,业有所成,在干事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借助“情系英城发展恳谈会”,两次赴京联络伊通籍人才助推家乡经济发展,签约产业项目3个,引资额16.6亿元。达成油莎豆三产融合、物流管理公司亿元以上项目合作意向两个。统筹用好产业类人才。组建农业技术服务团队35支,共150余人,开展农林水牧技术下基层系列活动,开展现场指导服务40余次,线下培训1500余人次,线上培训3.8万余人次,让农民受益于产业人才带来的先进实用技术。依托周边科创人才,充分发挥“校企联盟”“政校企合作”“周末工程师”联动机制优势,分别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农业科学研究院、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等8所高校合作,建立河源富硒玉米博士后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铠绎大樱桃院士专家工作站、吉林农业大学产学研示范基地暨小龙虾培育科技小院等人才实训基地12个,开展专家团队交流活动25次,联合开展招聘活动46次、培训125次,切实满足了本地企业专业领域需求。目前共有22家单位与周边14所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责任编辑:刘荟涵
十大正规买球app 澳门博彩平台 bwin·必赢中国官网 皇冠体育 太阳城app 太阳城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