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部分实事项目新闻发布会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15时,吉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会议的主题是介绍全省“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部分实事项目有关情况。
各位记者: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既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践行为民初心、强化公仆意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具体举措,更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生动实践。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省扎实推动实践活动走深走实走好。今天,我们邀请到了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非公党工委书记、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成员武胜国先生,他将向大家介绍我省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和部分实事项目的有关情况,参加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民政厅副厅长张伟先生、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朱韶星先生、省水利厅副厅长刘志新先生,他们将共同回答记者提问,请各媒体给予充分关注。
首先请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武胜国先生介绍情况。
武胜国: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举办这次全省“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部分实事项目新闻发布会。首先,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全省“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指导推进办公室主任张恩惠同志委托,对各位新闻界朋友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
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取得实效、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年”、确保“十四五”时期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实质性进展的必然要求。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省委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5月14日,在全省“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推进会上,省委书记景俊海同志对组织开展好全省“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进行动员部署,提出明确要求。6月21日,省委书记景俊海采取不打招呼、直接到现场的方式,深入辽源市西安区“我的家园”小区研究解决房屋质量和物业管理问题,为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作出表率和示范。
按照省委书记景俊海指示要求,省委组织部负责牵头推进全省“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张恩惠部长明确提出要切实扛起省委交付的政治责任,专题听取情况汇报,多次作出指示批示,指导全省组织系统在谋划上求深、在载体上求新、在推进上求实,有力强化了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推进。
公开发布“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部分民生实事项目,体现了省委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鲜明态度,通过充分发挥项目的牵引示范效应,推动全省“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扎实有序开展,引导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着力转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促进发展的实际成效助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一下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和实事项目有关情况。
一、全省“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推进情况
党中央对“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出部署安排后,省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工作举措,搭建活动载体,推动实践活动扎实开展。
一是深入谋划精心部署。5月中旬,省委组织部成立调研组,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梅河口市20余个基层党组织开展实地调研,摸清基础情况,总结经验做法。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和调研成果,制定印发《全省“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进方案》,对全省实践活动作出部署安排。从省委宣传部、省委政法委等15家省直部门(单位)和省委组织部机关抽调35人,成立全省“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指导推进办公室,下设6个工作组,责任到人、分工明确,确保实践活动衔接有序、扎实推进。
二是聚焦重点精心设计。明确5项目标任务。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保障民生、乡村振兴、便民利民、基层治理5个方面,分类提出办好实事的具体要求,进一步缩小光圈、明确任务。突出12项重点内容。对县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农村、城市、机关等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分层分类提出工作要求,落实“规定动作”,确保实践活动不走样、落得实。制定《全省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推进施工图》,列出6方面重点工作、13项推进措施,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是务求实效精心实施。指导各地各部门(单位)结合实际,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建立工作台账,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全省已初步确定为群众办实事项目6565项,实践活动指导推进办公室对上报项目进行审核把关,防止项目泛化、简单化,并以“五化”方式统筹推进组织实施,形成从项目确定到工作落实的全程闭环管理,确保项目落地落实,推动实践活动不走空、上水平,经得起群众和实践检验。
二、拟发布省直部门(单位)“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部分实事项目
近期,我们坚持问题导向,集中总结梳理全省“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前期推进情况,深入分析查找基层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综合研判基础上,确定了这次公开发布的实事项目,重点做到“把握好、解决好”五个方面问题。即:把握好群众对新发展阶段的新期待,解决好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把握好群众对提高生活品质的新期待,解决好保障基本民生需求问题;把握好群众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新期待,解决好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衔接问题;把握好群众对政府服务改革的新期待,解决好便民利民“最后一公里”问题;把握好群众对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期待,解决好基层治理重点卡点堵点问题。此次发布的实事项目共28个,涉及组织、民政、交通、水利、信访、发改、市场监管、公安、司法、住建、农业农村、商务、文旅、卫健等25个省直部门(单位)。具体实事项目已经以表格(见附件)形式发给大家,这里我不再一一列举。
三、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下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切实推动全省“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走好,重点做好3项工作。
一是加强跟踪调度。召开专题会议,调度了解全省实践活动推进情况,建立和落实定期调度、随机暗访、实地踏查等制度机制,持续传导工作压力,督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认真履职尽责、兑现承诺,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二是抓实项目清单。对这次公布的省直部门(单位)部分实事项目盯住不放,确保在规定时限内高质量办结。同时,指导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深度聚焦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继续查找和梳理为群众办实事项目,集中发力、真帮实办,确保取得实效。
三是坚持开门搞活动。加强同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巡回指导组和相关部门(单位)的密切配合,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广大群众有序参与,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新闻界朋友的到来,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我们的工作。
谢谢大家!
李壮:
感谢武胜国副部长。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提问之前请先介绍一下自己所代表的媒体机构。
中国吉林网记者:社会救助工作关系困难群众的衣食冷暖,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兜底性制度安排。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省民政厅在社会救助方面主要开展了什么活动项目?立项的初衷是什么?采取的具体措施及成效有哪些?
张伟: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要求,按照民政部的统一部署,省民政厅结合实际,实施了“解忧暖心传党恩专项行动”。
关于立项初衷。主要基于3方面考虑:一是传党恩。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组织民政系统党员干部深入困难群众家中,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把党的温暖和关怀传递到困难家庭,积极引导困难群众感党恩、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二是解民忧。将“解忧暖心传党恩专项行动”与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回头看”及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常态化帮扶相结合,走村入户面对面了解困难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基本生活问题。三是促落实。通过走访慰问,找准我省现行社会救助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着力加以改进和完善,确保各项救助政策落细、落实、落好,取得预期成效。
关于推进措施及主要成效。主要有5个方面:一是走访慰问特殊困难群众全覆盖。组织省、市、县三级民政部门党员、干部,对重点救助对象进行走访慰问,各级走访慰问均不少于200户;其余对象由县级民政部门指导乡镇(街道)、村(社区)全部走访到位。按照每人不低于100元标准发放建党100周年慰问金,截至目前已走访慰问18万人,发放慰问金2400万元。二是开展困难群众生活状况专题调研。针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重点保障低保对象领取的保障资金与享受的生活待遇不符的问题,计划从7月份开始,组成5个调研组,采取入户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方式,全面了解他们的居住条件、生活照料、护理服务等情况,分析研判他们的实际生活状态,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确保达到与保障标准相适应的生活水平。三是摸底排查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全面排查返贫风险较高的已脱贫人口、边缘易返贫人口以及其他特殊脱贫人口,因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灾害、重大疾病或者其他意外事故造成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人员,同时依托村(居)组织、社会工作机构等主动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及时将977人纳入低保,给予1182人临时救助。四是提高低保等社会救助标准。经省政府同意,印发《吉林省民政厅 吉林省财政厅关于明确2021年度全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最低指导标准的通知》,指导各地确定2021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标准,预计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月人均595元和年人均5050元,较上年提高9%和15.5%。新标准将在7月1日起执行。五是加大社会救助信息公开力度。严格落实《社会救助领域基层政务公开标准目录》要求,实行“三公开两公示一公布”制度,即:对救助政策、申请审核确认流程和结果“三公开”,救助对象审核、确认“两公示”,县、乡两级咨询举报电话“一公布”,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目前,全省县、乡、村三级全面实现“三公开、两公示”,省、市、县三级咨询举报电话100%实现网上公布,有效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下一步,省民政厅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党史学习教育有关要求,持续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事项目,始终以困难群众的所需、所求、所想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全力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兜底保障工作,确保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吉林振兴作出民政部门应有贡献。
北方法制报记者:近年来,交通运输部门大力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促进农村客货运输产业发展。在此次“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将“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畅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列为实事项目的初衷是什么?开展了哪些工作?还将采取哪些措施确保实事项目落实落细?
朱韶星:省交通运输厅高度重视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积极调度各方资源,重点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畅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项目,之所以将其列入实事项目,是因为农村物流直接服务于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及其他经济活动,是现代物流体系的末端环节,是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及农村消费品流通的基础保障。推进我省农村物流健康发展,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和畅通内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6月15日,省交通运输厅联合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供销合作社、省邮政管理局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共同推动农村物流发展,实现客货邮融合,畅通农村物流“最初最后一公里”。我们从四个方面推动农村物流发展:一是优化节点服务功能,构建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县(市、区)客运站转型升级,拓展物流服务功能;加快建设乡镇运输服务站;联合相关部门利用乡村公共设施资源,或引导企业以小卖店、超市、邮政综合便民服务站为载体,建立建制村农村物流服务点。二是整合优化农村运输资源,促进农村物流降本增效。依托建制村100%通客车的运输服务网络,推广利用客运车辆运输快件包裹、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引导农村物流企业开展“定时、定点、定线”的物流服务,发展农村邮件快件共同配送、循环配送等模式,提高农村物流组织效率、降低配送成本。三是创新农村物流运营模式,打造农村物流服务品牌。联合相关部门推动各地创新农村物流运营模式,培育一批网络覆盖健全、资源整合高效、运营服务规范、产业支撑明显的农村物流服务品牌。鼓励企业以品牌为纽带,通过联盟、加盟等方式整合分散的物流经营业户,统筹组织开展农村物流业务,提高农村物流企业集约化、规范化水平。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物流运营效率。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将现有信息资源向从事农村物流的企业开放。鼓励企业使用标准化、智能化物流设施装备,加强农村物流运输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实现农村物流信息化运作。
目前,双阳区、公主岭市、蛟河市、乾安县、磐石市、延吉市等6个县级客运站完成“客货邮融合”升级改造,132个乡镇建成乡镇运输服务站,1475个建制村建成农村物流服务点,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67%、62%、53%。已建成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日均收发货物,目前已达到近8万件,后续将持续稳步增长,以满足农民群众“最初最后一公里”农村物流需求。
推动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是我省实现“两确保一率先”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为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细,结合我省实际,我们将采取三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各地客运站升级改造增加货运物流服务功能的,将在“十四五”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给予一定投资补助。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加强交通运输部门发展农村物流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宣传,及时总结、推广农村物流发展的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强化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加大指导评估力度。联合发改、农业、商务、供销、邮政部门共同建立联合考评机制,每年对农村物流发展工作进行一次考核评估,考核结果将作为“四好农村路”和“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建设等考核的重要指标,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农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
吉林日报记者:省水利厅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深化“暗访+厅局长直通车”工作机制,请问创建这个机制的初衷是什么?是如何运作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刘志新:为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取得实效,按照省委“作风建设年”部署要求,省水利厅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摆在突出位置,创建了“暗访专班+厅局长直通车”工作机制,主要目的就是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抓基层、办实事、转作风,切实解决老百姓身边的涉水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考虑:
一方面,是了解群众所需所想的根本途径。为群众办实事,关键是要清楚老百姓需要什么、想解决什么?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服务基层,因为基层是距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是给群众送去温暖的第一线。而暗访是深入基层发现真问题、真情况最直接手段,是察看政策符不符合实际、执行有没有偏差、效果有没有达到预期最有效方式。事实上,正是在多次暗访中,我们发现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突出,所以下定决心,无论采取什么措施,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一定要攻坚克难,真正让老百姓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干净水。
另一方面,是实现工作闭环管理的重要举措。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何把发现的问题真正解决好,避免“暗访”形式主义,是我们所重点关注和解决的。为此,在暗访基础上,又实行了厅局长直通车,就是对暗访发现的问题,由厅长与局长直接对话反馈、直接督促整改,确保反馈的问题见行动、见效果,确保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切实把暗访抓实抓细抓出实实在在成效。
正是出于这方面考虑,我们从去年开始,成立3名厅级干部带队的3个暗访专班,按照“领导+干部+专职人员+专家”结构,安排专项经费、协调配备车辆、购置6架无人机、3台摄像机等器材,以每周不少于3天时间深入基层开展暗访,将发现的问题形成暗访报告和“一县一单”,通过采取厅领导分片包保督战、21次“厅局长直通车”、26次通报、15次约谈、11次实地回访等方式,全部实现销号,切实增强了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最突出的成效就是解决了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自从在暗访中发现农村饮水问题突出后,为进一步摸清底数,我们先后开展两轮大排查、大调研,发现除“十三五”规划内剩余的50万人之外,还有182.75万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贫困人口为26792人,比原来确认的586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多出20928人。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两年投入66.82亿元,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动问题解决。其间,为及时掌握各地抓落实情况,暗访专班先后对60个县(市、区)的658个乡镇、1099个行政村、1414个自然屯、3996户农村居民饮水安全进行暗访检查,对发现的691个问题,全部通过厅局长直通车等手段加以解决。经过艰苦努力,从根本上、一体化解决了476.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远远超出了最初排查不安全人口数,成效之大前所未有,使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个百分点,顺利通过中央巡视和国家考核。
不仅如此,我们还不断扩大暗访范围,将暗访重点延伸到河流及小水库安全度汛等方面。近两年,累计暗访水库545座、堤防376处、河流180条(次),整改影响安全度汛问题1037个,整改率100%,为有力应对去年台风“三连击”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通过暗访检查,我们收获良多。一是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在实施“暗访专班+厅局长直通车”的实践中,我们牢记初心使命,想百姓之所想、解百姓之所急,在答好这道涉及党性民心的政治题、民生题、作风题中,受到了老百姓的真诚欢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二是促进了行风转变。通过暗访检查,向基层传导了压力,解决了个别地方敷衍搪塞、不说实话的问题,促进了行业风气好转。三是找到了推动工作的切入点。对暗访发现的问题,我们科学分析原因,认真做好举一反三,按照“五化”工作法,努力补齐短板,切实推动水利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
李壮: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参与。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