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上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省金融改革发展稳定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去年的今天,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通过《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后,我们9个部门在此召开了改革试验的启动新闻发布会,全面拉开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大幕。在一周年之际,我们非常荣幸地再一次邀请大家相聚于此,盘点收获,检阅成效,提炼经验,并汇报未来的考虑和安排。
一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吉林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秉承五大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针对当前农村金融存在的增信手段少、融资成本高、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不健全等凝结滞阻关键环节,着力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丰富农村金融产品,激活农村要素市场,强化农村金融风险防控,努力破解金融资源配置扭曲的体制机制障碍,取得了积极成效,实现了“三农”与金融共赢发展的良性格局。农村金融运行关键指标呈现“两增两降一突破”的提点。
“两增”是截至2016年末,涉农贷款余额6110亿,较年初增长15.7%,较全国平均增速高6.8个百分点;农业保费收入14.8亿元,同比增长33.9%,较全国平均增速高22.5个百分点。
“两降”是主要涉农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36%,较年初下降0.59个百分点;主要涉农金融机构加权不良贷款率2.34%,较年初下降1.47个百分点。
“一个突破”是我们涉农金融机构上市融资取得巨大突破,九台农商行成为全国第二家赴港上市的农商行,募集资金30.1亿港币。随着金融服务保障能力的全面提升,我们省“三农”发展也取得了可喜成效。全省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总产量达到743亿斤,连续4年超过700亿斤,稳居全国第4位;农民增收保持较好势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市场价格下行情况下,仍然增长7%,超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建成美丽乡村166个。
这一年来,我们高站位统筹、高起点谋划、高水准实施,铸就了农村金融改革纲统目、点连线、线扩面,全面扎实推进。省委、省政府高位统筹,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80多个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方位支持改革试验;各责任单位高起点谋划,启动了系列前沿改革试验项目;试验地区高水准实施,改革呈现多点开花之势。
我们主要做了9个方面的事:
一、创建“三支柱一市场”农村融资服务体系。针对农村地区物权流转市场缺乏、资金信息对接不畅等关键问题,在全国率先构建了基础服务、物权增信、信用信息三大支柱和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三支柱一市场”的运营体系,设立了省级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公司和物权服务公司,围绕试验地区布设市县乡村四级物理网点,填补农村均等化基础金融服务空白,推进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和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通过“三支柱一市场”串并作用,实现金融服务下沉与涉农融资需求上汇,形成了金融机构与涉农主体融资需求高效对接。
二、健全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我们通过机构改革、业务转型、业态丰富、技术创新等手段,以针刺通达的方式打通金融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2016年,我们推动省农业邮储银行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10家农信社改制成为农商行,总量达到38家,改制率73%;新增6家村镇银行,总量达到61家,实现县域全覆盖;成立了东北首家民营银行——吉林亿联银行,勇于担当国家东北振兴战略任务;组建九银金融租赁公司,丰富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批量推进66家小额贷款公司转型成为专业支农机构,发放贷款16.3亿元;推动金融服务电子终端网络向村一级延伸,覆盖8692个行政村,占行政村总数的93.76%。
三、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聚焦当前农村金融产品供给单一、需求响应缓慢、融资满足率低等问题,我们加快涉农金融产品研发速度,推出11项专属涉农金融产品,以农村土地、棚膜设施等物权资本化为切入点,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土地收益保证贷款”、“两权抵押贷款”、“大棚贷”等业务创新,累计超过30亿元。推进链式金融服务提质扩量,特色产业链龙头企业贷款余额84.5亿元,支持农业产业链上农户超过8万户。构建政府扶持、企业运作、银行授信、保险保障、合作社组织的“五位一体”产品开发模式,我们扩大贷款保证保险规模,在今年备春耕期间依托这项业务创新发放了8000万元应急性贷款。
四、实施土地金融一揽子集成改革创新。为探索金融改革引路、配套领域改革跟进的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发展新模式,在公主岭范家屯镇率先开展了集土地资源活化、农民公共服务均等化、农业产业现代化于一体的一揽子综合集成创新试点,实施“一平台、六功能、四提升、三转型”土地综合改革试验,构建土地资产运营平台,发挥规模流转、集中整理、价值发现、融资增信、产业对接、安居保障六项功能,推动土地资源价值、农业产出效益、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公共服务四个提升,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发展方式、农民生活方式转型升级。截至目前,试验地区7个村实现土地整村流转、整体搬迁,土地流转总面积超过2000公顷。
五、加大资本市场支农力度。着眼于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涉农企业融资渠道,实施“上市驱动工程”、“百千企业挂牌成长计划”,打造涉农企业上市后备梯队。完善协调服务,推动了九台农商行香港上市,永丰食品、正方农牧等7户涉农企业新三板挂牌,金塔股份等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定向融资1.4亿元。推动债务融资工具应约创新,3家金融机构发行19亿二级资本债。在公主岭、榆树等六个地区开展期货项目试点。
六、优化农业保险产品服务。我们围绕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核心任务,继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加快特色农产品保险创新步伐。调整五大粮食作物的保险金额,全年五大作物保费收入11.08亿元,同比增长37.7%,参保面积4150万亩,同比增长1.05%,为133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114亿元,同比增长37.4%。我们还推进特色农业保险试点,开展人参、温室大棚、延边黄牛等多个特色农牧产品险种,险种覆盖主要经济作物和特色养殖项目,为特色农业提供风险保障37.62亿元。
七、提高金融精准扶贫能力。我们坚持将共享作为改革试验的检验线,不断提升15个贫困地区信贷支撑能力。2016年末,贫困地区贷款余额1008.92亿元,较年初增长121.6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系列精准化扶贫产品,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到446.6亿元。辽源地区启动“五点双享两救助”扶贫保障机制。我们探索金融院校与金融机构联合扶贫机制,实行定向选拔、免费培养、精准上岗,帮助59名贫困学生免费进入金融院校学习,毕业后定向回归农村金融机构基层网点工作。
八、健全农村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我们推动风险防控实现三个转变,即防控内容由非法集资风险和全面风险转变、着眼点由事后向事前事中转变、手段由线下向线上转变,建立农村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健全网格化巡查机制,建设农村金融全域全程立体化预警防处体系。我们强化警银协调合作,严厉打击农村金融乱象。开展农村金融风险教育,累计组织宣传活动500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130万余份,受众114万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农民的金融风险意识。
九、强化财政金融协调支农服务。用足用好货币政策,探索财政支农资金金融化运作,有效扩大金融机构资金投放规模。我们提高支农再贷款力度,累计发放58.9亿元,同比增加35.5亿元。强化财政资金风险分担补偿作用,组建了吉林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铺设了16家县域分支机构;设立了吉林省产业投资引导基金,财政实缴资金37.4亿元;成立了8亿元的玉米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平抑玉米收购政策市场化转轨波动,保障农民增收。
过去的一年,改革试验我们之所以取得丰硕成果,主要是全省上下坚持了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坚持了发挥金融“自变量”作用,坚持了守住金融安全稳定这条底线,正确指引了改革试验前进方面,杜绝了金融自娱自乐的无效发展,切实保障创新探索行稳致远。回首过去,我们更加深切体悟到,国家将省级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交予吉林,用意明、期许深,激励我们在实践中努力辨析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新理念。
第一,系统化推进财政支农金融化运作是实现农村金融普惠可持续的有效方式。金融服务具有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的双重属性。化解农村金融抑制,需要首先健全金融的公共服务体系,消弭资金进入“三农”领域的障碍。只有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引导作用,才能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推动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立。可持续是农村金融正向巩固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机理作用,完善运作机制,才能有效拓展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空间,为“三农”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我们积极探索推进财政支农金融化运作,以引导性基金、购买保险服务、政策性担保、融资租赁等金融手段配置财政支农资金,将政府和市场作用有机融合,农村金融普惠可持续发展态势渐趋显现。
第二,推动科技金融的深化是补齐农村金融供给短板的现实路径。农村地域广阔,经济要素分布较城市稀疏,决定了农村金融发展不能走城市金融发展的老路。通信技术、互联网快速发展及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为推动科技金融在“三农”领域的广泛运用提供了技术基础。我们坚持将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置于农村金融渠道铺设、客户发现、信用建设、风险防控等各项业务的突出位置,既迅速提高了金融服务覆盖面,又降低了服务成本,有助于破解金融城乡二元结构。
第三,实施一揽子综合集成改革是提升农村金融供给质量的重要保障。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历史性结果,其中既有土地物权不活、农业利润不高、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不健全等经济因素,也有农民金融意识不强、农村信用环境不优、公共服务不完备等社会原因。我们坚持运用系统性方法解决历史性问题,以金融改革为突破,配套推进农业、财政、国土、民政、社保等领域的政策协调与改革协同,实施一揽子综合集成改革,克服了单兵突进的金融改革局限,将改革成效巩固体现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进步之中。
2017年是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深化之年,我们将坚持既定目标不动摇、既成手段不松劲、既有热情不懈怠,向上站位、向远谋划、向实用力、锚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任务,加快平台、机制、产品、技术、政策五大创新,实施项目、领域、地域三大拓展。增强执行、人才、物力、环境四大保障,步履坚实推进改革深化、措施升级。我们相信,在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位新闻媒体的爱护关心下,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我省农村金融将为“三农”转型发展注入更加有力的要素和动能,厚植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撑保障力量,奋力为国家农村金融改革探索一条普惠共享发展新道路。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