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万名学子兴企计划”新闻发布会
2020年6月10日(星期三),吉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在省政务大厅三楼新闻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会议的主题是介绍通化市“万名学子兴企计划”有关情况。
吉林省政府新闻办于2020年6月10日9时30分召开通化市“万名学子兴企计划”新闻发布会,通化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邵波出席介绍“通化万名学子兴企计划”的有关情况,通化市人社局局长陈楠一同出席并回答了记者提问。中新社、香港商报、大公报、国际在线、吉林日报、吉林广播电视台、吉林新闻联播、中国吉林网、北方法制报等17家媒体19名记者参会。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雨点主持了本场发布会。
陈雨点:
各位记者: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发展工作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断推动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企业人才结构优化的“双赢”局面。近期,通化市出台了一批人才政策文件,今天,我们邀请到了通化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邵波先生,请他向大家重点介绍“通化万名学子兴企计划”的有关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通化市人社局局长陈楠先生,他们将一并回答记者提问,请媒体给予充分关注。
下面,首先请邵部长介绍情况。
邵波:
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在全国“两会”刚刚胜利闭幕,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两会”精神的重要时刻,在这里再次与各位朋友见面和交流。2017年7月20日、11月8日,我们在这里先后对通化市“1+7”人才政策、通化市“千名学子归巢计划”进行了发布,各位朋友非常给力,给予了全方位的宣传报道,为通化广引四方英才、助力转型振兴营造了良好的人才环境。在此,我谨代表中共通化市委对各位媒体朋友的支持表示感谢!对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人社厅,长期以来给予通化各项事业发展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视察调研时指出,“要多方面采取措施、创造拴心留人的条件,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这为我们做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人才工作牢牢抓在手里、扛在肩上,在全省率先举办“企业家节”,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实施了“千名学子归巢计划”,连续3年吸引1004名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还选派506人到企业挂职服务和锻炼,为全市更好更快发展储备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这项工作,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给予充分肯定,省长景俊海还专门作出批示。特别是2019年,通化市在全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率先出台《通化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推动人才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可以说,过去的几年,是通化人才工作大发展、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必将对通化未来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通化正在聚力实施“十大行动、百项工程”,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事业发展寄希望于人才,迫切需要人才,必须依靠人才。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对人才的吸纳和集聚显得更加紧要和迫切。为此,通化市近期专门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了《通化市万名学子兴企计划》等一批人才新政。
今天,我要向各位新闻媒体朋友重点介绍的就是“通化市万名学子兴企计划”。这个人才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用3年左右的时间,招引10000名左右优秀高校毕业生到通化创新创业。之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通化市启动“万人计划”,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着眼于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确保实现“六稳”“六保”的工作目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国内环境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对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要求,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必须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而这其中,稳就业、稳市场主体又是最突出、最需着力解决的问题。从当前的情况看,一方面企业复工复产急需人才,另一方面大量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一矛盾非常突出。特别是后新冠肺炎疫情时代,会更缺人才。通化作为欠发达城市,我们紧盯后新冠肺炎疫情时代人才发展的实际,树立抢人才、争人才的理念,提前布局,迅速行动。可以讲,通化现在推出“万名学子兴企计划”人才新政,就是要把大学生招引到通化,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到企业创新创业,发挥人才对企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激发、释放大学毕业生蕴藏的巨大潜力和活力,保证全国“两会”精神和“六稳”“六保”的部署要求真正在通化落地生根。这个“万人计划”可谓切中当下、恰逢其时。二是着眼于筑巢引凤,为人才成长提供最优环境。近几年,我们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我们把大学毕业生作为“第一资源”,作为助推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始终坚持尊重大学生、爱护大学生、重视大学生、用好大学生的理念。我们深知,只有“深植梧桐树”,才能“广引凤凰来”,大学毕业生到通化来,不仅有政策的支持,而且有法律的保障,服务是最贴心的、环境是最优的,在居留落户、工资待遇、职称评聘、成长空间等方面全方位提供服务。这次推出的“万人计划”招引的大学生,我们将提供生活补贴、住房补贴、就业补贴,对于企业急需紧缺的大学生,我们力争月工资不低于4500元,预计未来五年全市财政将拿出1.3亿元,加上企业投入,全市将拿出2.6亿元。同时,将全都到“规上”重点企业工作,纳入全市后备人才库,给予重点培养。在通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很多成功的典型。比如,2018年我们通过“千名学子归巢计划”引进的大学生许胜男,是个女孩,2018年被选派到通化康元生物挂职锻炼,她从事保健品研发工作,工作很努力,还代表企业在全市“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企业非常认可,现在已经成长为企业中层骨干,而且她本人已经进入了我们全市后备人才库。另一个典型代表就是冷春生,现在是通化东宝药业集团的董事长、总经理,应该说家喻户晓、名声在外。他1997年从吉林化工学院毕业,到通化第五制药厂(东宝集团的前身)从事胰岛素研发工作,他勤奋刻苦,被称作“夜猫子”“工作狂”,经历十三年不懈努力,取得了第三代胰岛素研发的重大突破,彻底打破了西方国家在这一领域的长期垄断。这里,为什么要说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才?我想告诉广大媒体记者朋友,通过你们告诉所有的大学毕业生,还有希望孩子毕业后能很好就业、很好成长的千千万万家庭,通化是人才之城、兴业之城,是吉林省向南开放的窗口,有最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在这块富饶的沃土上,有志有为青年一定能够大展其才、成就青春梦想!三是着眼于服务企业发展,推动通化绿色转型、全面振兴。通化是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示范城市,现有规上企业320户(不含梅河口市178户),上市企业9户、挂牌企业19户,国家级医药技术中心3个,是中国著名的“医药城”“葡萄酒城”“钢铁城”,通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已经形成了以医药、食品、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和冶金、建材、装备制造三大优势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特别是通化有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充满活力的经济生态,森林覆盖率63%,空气优良质量天数超过310天,在通化能够真正欣赏到青山的美丽、享受到蓝天的幸福。通化区位优势突出,是我国最东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现陆海联通互动的重要连接带和吉林省向南开放的重要窗口。我们先后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100条、服务企业家12条等创业政策,正全力将通化打造成创业者的沃土、企业家的摇篮、就业者的乐园。可以讲,莘莘学子来通化发展空间大、选择机会多,企业吸纳人才能力强,正所谓“千岗万业待人才”“千军万马”到通化,通化是大学生施展才华的最好舞台,是大学生成就梦想的“硅谷”!
根据新闻发布会的安排,一会儿,我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陈楠同志还会向大家作具体说明。
各位媒体朋友,当前全国正深入学习贯彻“两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我们正在抢抓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机遇,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吉林省向南开放人才高地。通化将敞开大门,热诚欢迎各方大学毕业生,我们将竭尽全力提供最优的政策环境、最高效的服务保障,让各方大学毕业生在通化都能顺心创业、安心工作、舒心生活,实现人生梦想!这里,也恳请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一如既往关注通化人才发展,大力宣传通化市人才政策,通过各自的渠道,广泛传递通化真诚的求才之意、盼才之心。
谢谢大家!
陈雨点:
感谢邵部长。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哪位记者要提问请举手示意。在提问前,请先介绍自己代表的媒体机构。
香港大公报记者:我想问一下陈局长,咱们政府的补贴政策具体有哪些呢?
陈楠:这次出台的“通化市万名学子兴企计划”包括支持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计划和支持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计划两个子计划,目标是支持企业引进1000名急需紧缺人才和吸纳9000名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
一是支持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计划。面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等“四上”重点企业,利用3-5年的时间,重点面向域外引进1000名左右我市企业急需紧缺的、在通化市初次就业、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全日制本科以上高校毕业生和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重点院校毕业生和引进人才团队优先支持。对于与企业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除按照本企业招聘大学生、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标准正常发放工资外,由财政给予生活补贴。本科毕业生每月补贴2000元,硕士研究生每月补贴2500元,博士研究生每月补贴3000元,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每月补贴2000元。生活补贴自试用期开始,每工作满一年发放一次,连续补贴3年。同时,对于企业引进的博士研究生、重点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再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3万元的住房补贴,工作满3年后一次性发放。
二是支持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计划。面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等“四上”重点企业,利用3年时间,每年吸引3000名左右本科以上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在我市企业就业。对于毕业3年以内的全日制本科以上高校毕业生初次到企业就业,与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财政给予就业补贴,每月500元,补贴期限为一年,工作满一年后一次性发放。
中新社记者:我想问一下陈局长,通化这次制定的引才政策有哪些独特的考虑?
陈楠:这位记者朋友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这次制定支持企业的引才政策,我们经过深入的调研,确实下了一番功夫,力求更接地气,更符合企业实际,更能取得实效,主要有四点突破性的考虑。
一是立足于培养种苗。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市县机关事业单位缺乏高素质人才,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就更加突出。这些年许多市县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吸引高大上的人才,可谓是求贤若渴,但从实际情况看,效果有限。究其原因,不是我们心不诚,也不是我们的政策不优惠,而是市县企业的客观条件,决定了对那些高大上的人才,我们既很难引进来,也很难留得住,搞拿来主义人才引进的简便道是走不通的。解决市县层面人才匮乏问题,就要引进关口前移,立足于早储备,自己培养,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几年之后,我们就会后继有人。所以,我们在设置引才条件时,没有将重点院校、高学历和高职称作为必备门槛,而是瞄准所有新毕业的大学生和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关键看是否是企业急需紧缺的专业,关键看大学生的素质和发展潜力,这样操作性就更强了,以此来帮助企业补齐人才的短板和弱项。同时,为了壮大技能人才队伍,我们将急需紧缺的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与高校毕业生在引进上一视同仁,待遇上同等对待。
二是立足于“学子归巢”。市县每年考出去的大学生都很多,但回来的很少。如果自己考出去的引不回来,吸引外地的就更难。通过实施“千名学子归巢计划”,我们体会到,到外面抢人才,不如把家乡走出去的人才引回来,他们恰恰是最能留得住的人才。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前高校学子在一二线城市就业竞争压力大,工作生活面临困难多,开始倾向甚至选择回家乡创新创业,不仅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转变,很多家长也有盼子回归的强烈愿望。因此,我们在广招天下英才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对本地企业和优惠政策的宣传,主打乡情牌、家长牌、二次选择牌,加大对通化籍大学生的回引力度,力求把万名学子兴企计划既打造成人才工程,也打造成民生工程。
三是立足于待遇吸引。就是对企业新招聘的大学生除按照本企业标准正常发放工资外,由财政给予生活补贴。从前期调研看,导致企业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还是待遇低,尤其是在新招聘人才上体现更为突出。没有政策时,企业新招聘的大学生和技工院校毕业生给的工资待遇,跟省会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均处于劣势。大学生因企业给的待遇低而外流,企业因对大学生不了解也不肯招了就给高工资,导致大学生与许多很不错的企业失之交臂,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尤其我们通化是名副其实的医药城,很多医药企业全国有名,工作环境非常好,因为企业和大学生互不了解,错过许多求职和用人机会,非常可惜。我们通过给予2000元、2500元、3000元不等的补贴,可使他们新入职的收入与到当地事业单位的收入或省会城市和发达地区企业的收入基本持平,增强了企业的吸引力,再加上乡情的吸引,就可以为大学生和企业实现一个有效的对接,大学生就业也就没有必要舍近求远了。等到三年以后,大学生也成熟了、成长了,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工资待遇自然也就上去了,大学生也就会安心地留在企业,在家乡建功立业,我们通化东宝的冷春生董事长,由当年土生土长的大学生,到今天名副其实的高端人才,就是这方面一个最好的例子。我们测算了一下,如果兴企计划全面完成,财政补贴至少需要1.3亿元,可以说,资金投入力度也是比较大的。
四是立足于因企制宜。虽然我们的引才政策有明确门槛条件,但和企业需求及人才实际并不能完全对应,引进人才必须有章可循,还要放宽思路,解放思想,有些特殊情况必须灵活把握。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制定了“因企制宜”的原则,就是对各地各企业引进的人才,在认定范围、补贴标准、补贴年限、引进方式等方面需要灵活把握的,由各地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予以解决。比如企业想引进一名急需紧缺的人才,专业条件符合,但年龄超了,怎么办,这时就可以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来研究,如果对企业的影响特别大,相关部门审核同意了,那就可以引进,享受相关待遇。总之一句话,只要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我们都会来者不拒。
吉林日报记者:陈局长您好,通化市出台了如此好的引才计划,我想各地的学子一定会被吸引的。为了保证引才效果,我想问一下,在具体操作上有哪些安排?
陈楠:对于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我们会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突出企业需求。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要坚持需求导向,围绕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要,突出创新引领,只要是企业急需紧缺的,我们都会考虑。我们支持的范围是所有“四上”企业,这个面是很宽的,包括了各方面的专业和工种,也为广大学子提供了全方位的选择机会。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对于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我们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新媒体、各种服务平台广而告之,还要坚持政校企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组织企业走出去,到高校及职业技工院校进行定向招聘。总之,好的政策一定要信息对称,既要让大学生知道,也要让大学生的家长知道,做到家喻户晓。三是科学组织招聘。企业是用人的主体,招聘急需紧缺人才,要在组织、人社部门指导下,由企业具体负责,可通过初审、考核、面试等程序,把好招聘关,确保引进人才质量,保证招聘工作公平公正,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企业满意。
吉林广播电视台记者:陈局长您好,刚才听您介绍,两个计划招聘的人员都由政府给予不同额度的补贴,而且补贴的力度比较大,那么招聘企业方面是不是也应该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呢?
陈楠:这位记者朋友问得好。通过政府补贴,提高了招聘人员的工资待遇,帮助企业招来了人才,企业一定要做好用人、留人的工作。不能“剃头担子一头热”,政府积极动作,企业无动于衷,这是不行的,必须坚持双管齐下。企业对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要按照人岗相宜的原则,科学安排,因才施用,切实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要强化实践锻炼和培训提升,搞好“传帮带”,使引进人才尽快成长成熟。要在职称评聘、职业资格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尤其要做好政府补贴截止后人才工资待遇保障方面的衔接,让引进人才真正成为企业留得住、用得好的骨干力量,使企业发展做到后继有人。
学子兴企,通化等你。通化市出台的引才政策和招聘岗位信息,会陆续在通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上发布,欢迎各位媒体记者朋友和广大学子随时关注。
谢谢大家!
陈雨点: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