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
吉林市农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
1.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1.1.1产品简介
项目依托舒兰市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建设一个占地4万平方米的冷链物流中心,为舒兰市农畜产品生产流通提供服务。
农畜产品具有易腐性和季节性特点,冷链物流对于保持其品质、减少损耗、延长货架期至关重要,随着行业发展环境的改善和市场需求的提高,未来我国冷链物流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1.1.2市场前景
(1)物流行业的现状分析
自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后,物流行业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助推“中国制造”走向全球。“十五”计划(2001-2005年)时期,政策层面重点提出要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形成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十一五”计划(2006-2010年)时期,国家层面提出:大力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推进物流信息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等发展方向;“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了物流业的发展目标:物流业信息化、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重点行业物流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十三五”期间(2015-2020年)我国将进一步把物流业降本增效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作为降成本、补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着力推动物流业创新发展。
到“十四五”时期,根据《“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建设、商品和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商贸、物流设施更加完善等目标,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物流行业的重要任务,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2023年,物流需求规模再创新高,社会物流总额352.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分季度看,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分别增长3.9%、5.4%、4.7%、5.4%,呈现前低、中高、后稳的恢复态势,全年增长态势总体向好。
从物流总额的构成情况来看,2023年,我国工业品物流总额超过310万亿元,占比超过88%;其次是进口物流总额18万亿元,占比5.1%;其它领域物流总额相对较小。
中物联数据显示,2015-2023年,我国物流业总收入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2023年全年物流业总收入为13.2万亿,同比增长3.9%,物流收入规模延续扩张态势。运输、仓储装卸等基础物流收入同比增速在3%左右,支撑物流市场稳定增长。
物流园区在经济开发、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整合、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有明显作用,政府及企业在近几年中不约而同地将其作为推动区域和城市物流发展的重点工程,给予大力的支持。
截至2023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牵头布局建设了80个国家物流枢纽,枢纽网络覆盖全国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加快建设“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的国家物流枢纽数量最多。
《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对我国现代物流体系作出顶层设计,规划在全国127个承载城市建设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和陆上边境口岸型六种类型共212个国家物流枢纽。吉林省长春、吉林和延边(珲春)三个城市列入其中,吉林市确定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2021年吉林市积极启动申报创建工作。
(2)物流产业发展趋势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展望2035年,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全面建成,形成覆盖全球、安全可靠、高效畅通的流通网络,流通运行效率和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显著增强,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高效支撑,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保障。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物流行业发展方向如下:
未来,我国将聚焦补齐现代流通体系短板,着眼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现代流通统一大市场,发展现代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两大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快速健全我国物流体系。前瞻根据近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及社会物流总收入变化趋势,对未来几年中国社会物流总收入进行预测,至2029年末,我国社会物流总收入或将达到17.9万亿元。
(3)冷链物流产业现状
冷链物流是利用温控、保鲜等技术工艺和冷库、冷藏车、冷藏箱等设施设备,确保冷链产品在初加工、储存、运输、流通加工、销售、配送等全过程始终处于规定温度环境下的专业物流。冷链物流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深入融合到我国现代农业、食品加工、医药医疗等行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全力保障民生“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肉案子”日常与应急供应,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近年来,国家层面发布多项与冷链物流相关的政策,涉及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和交通运输部等多个部门,政策支撑力度不断加大。例如,国家发改委在《“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结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
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政府政策的支持、冷链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中国冷链物流总额不断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研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冷链物流总额达到8.90万亿元,比2022年增长400亿元,同比增长4.6%。2024年中国冷链物流总额增长至9.82万亿元。
近年来,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以及进口冷链产品、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直播电商、预制菜等新业态的发展推动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不断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研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达5170亿元,同比增长5.2%。2024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增至5745亿元。
冷链物流联系着现代农业、食品加工、医药产品等的生产端和消费端,是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在政策支持以及下游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冷链物流需求总量持续扩大。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研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整体处于承压前行、需求逐步企稳回升的震荡发展局面,冷链物流需求总量约3.50亿吨,同比增长6.1%。2024年中国冷链物流总需求量达到3.87亿吨。
冷库堪称冷链物流的“根据地”,冷库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重中之重。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研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冷库总量约为2.28亿立方米,较上年增长0.1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3%。2024年中国冷库总容量达到2.50亿立方米。
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产品加工设施改造提升,支持区域性预冷烘干、储藏保鲜、鲜切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发展智能化、清洁化精深加工。这显示了国家对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国家提出了冷链物流网络建设的目标,要求到2025年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这为实现冷链物流的全国性和全球性布局提供了政策保障。
1.1.3技术分析
目前冷链物流设计及制冷工艺已经成熟,吉林省拥有大量的成功案例和专业设计团队,可以满足项目需要。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关于支持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的通知》明确表示,支持建设改造区域冷链物流基地,增强冷藏、加工、配送等综合能力,连接产地、销地和集散地,与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地冷链保鲜设施等错位衔接,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
《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预冷、贮藏、保鲜等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补齐食品原料链“最先一公里”短板。
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2022 年)》,其中提出:“鼓励发展冷藏保鲜、原料处理、分级包装等初加工”,“在主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布局中央厨房、主食加工、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净菜加工等业态”,“建设一批贮藏保鲜、分级包装、冷链配送等设施设备和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产地冷链配送中心,打造农产品物流节点,发展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鼓励发展生鲜农产品新零售。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加快物流枢纽资源整合建设。支持各类物流中心、配送设施、专业市场等与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对接、联动发展,促进物流要素规模集聚和集成运作。”“完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资源集聚优势,引导商贸流通、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向枢纽、基地集聚或强化协同衔接。加强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提高产地农产品产后集散和商品化处理效率,完善销地城市冷链物流系统。”
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制定印发《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 年)》,明确建设以仓储保鲜和烘干为主的现代物流设施等4 方面重点任务。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继续做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重点部署完善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网络、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乡村下沉、培育一批农产品产地流通主体、创新一批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营模式等工作任务,支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
中央财办、中央农办、商务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邮政局等九部门印发《中央财办等部门关于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县乡村物流设施短板、合理优化商贸流通设施布局、推动城乡流通深度融合、强化农村流通数字赋能、培育农村流通龙头企业、完善农村流通标准体系、加强农村流通领域市场监管等重点任务,明确完善相关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和强化土地、人才支持,并要求把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作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实施。
《吉林省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推动市级中心城市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吉林、四平、辽源、延边等8个地区中心城市和长白山管委会,立足当地资源、产业优势和城市发展,整合服务业资源,优化服务业发展空间,大力培育建设商贸物流、旅游休闲、文化教育、健康养生、金融商务、研发及广告创意等各类服务业集聚区、园区。
《吉林市招商引资政策》中明确吉林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投资项目应符合国家和相关产业政策及发展规划,重点投向吉林市“6411”产业规划中旅游、医药健康、航空、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文化创意、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以及市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其它领域。
(2)资源优势
舒兰市位于吉林省东北部,长白山余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地处世界玉米黄金带和水稻黄金种植带上,全市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16万亩,是粮食生产大县;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约2500公顷,产量约3000吨。
舒兰市通过做大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精细加工、矿产资源开发、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四大特色产业集群,舒兰市正在着力打造全国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大米城”“钼城”“鹅城”“人参城”“宠物食品城”“预制菜城”。舒兰市以“绿色、生态、高效、规范”为目标,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扎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以“舒兰大米”为代表的绿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带动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3)人才优势
吉林市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成熟技术工人,经过企业及公益机构培训后每年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1万多人,为社会培训各类人员2万多人次。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熟练技工所占比例在东北城市群中处于较高水平,劳动力正值红利期,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可满足各类企业需求。
(4)区位交通优势
舒兰市地处两省三市交汇处,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中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腹地,南接吉林市,北联哈尔滨市,西隔松花江与长春市相望,处于吉林、长春、哈尔滨三市一小时经济圈内。境内交通便利,公铁运输网络四通八达,有国、省、市级8条高等级干线公路,拉滨、龙舒、舒榆三条铁路贯穿境内。“十四五”时期白旗松花江大桥稳步推进,舒兰市位于“两省三市”的节点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1.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项目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内容主要建设冷链运输车中转中心、冷库、周转库、暂存库等建筑物,并购置冷库信息化设备等。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为2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6200万元,流动资金3800万元。
1.3.2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
1.4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29411万元,利润3676万元,投资回收期7.8年(税后,含建设期1年),投资利润率18.4%。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社会评价
项目促进了农产品的跨区域流通,使得农产品能够更快速、更广泛地进入市场。这有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同时,冷链物流项目还能带动周边服务业和商贸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当地经济的整体繁荣。
1.5合作方式
合资合作,其它方式可面议。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其它方式可面议。
1.7项目建设地点
吉林市舒兰市。
1.8项目进展情况
对外招商。
2.合作方简介
2.1基本情况
名称:舒兰市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地址:吉林市舒兰市
2.2概况
舒兰地处吉林省东北部,位于北纬44度“世界黄金水稻带”“世界黄金玉米带”“冰雪黄金纬度带”,总人口58.7万,下辖10镇、5乡、5街道、1个省级开发区,享有“贡米之乡”“果实之城”的美誉。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舒兰市现有装备制造、医药保健品生产、农产品深加工、清洁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五大优势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家,形成了矿产资源开发、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产业集群。舒兰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准确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开展产业转型突破年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工业“3+4”产业体系。“3”是着力提升白鹅、钼、稻米三大地标产业的工业化、链条化发展水平;“4”是做大做强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精加工、矿产资源开发、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大产业、构建大集群”。
2.3联系方式
邮政编码:132000
联 系 人:苗宇航
电 话:+86-432-68200065
+86-15143985789
电子邮箱:slsjhzx@163.com
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吉林市商务局投资促进服务中心
联 系 人:姜雨秀
联系电话:+86-432-62049694
+86-15804325460
电子邮箱:jlstzcjfw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