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宝体育

欧宝体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

吉林市智慧物流项目

时间:2025-04-16 20:56    信息来源:吉林省商务信息中心
打印
| 字号:
|

1.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1.1.1产品简介

本项目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将在船营区建设集立体智慧冷库、多温区智慧冷链云仓、分拣中心、预制菜车间、检验检测中心于一体的智慧物流中心。

吉林市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并且距离长春市较近,位置优势突出,建设农业智慧物流批发项目,将结合多种优势,优先占有吉林市及周边长春市、哈尔滨等区域的市场。

1.1.2市场前景

1物流行业的现状分析

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从产业链来看,我国物流行业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商,中游仓储、运输、配送等。在下游运用领域,我国仓储物流行业对应多个下游行业,包括地产、电商、汽车、零售、医药等。

自改革开放后的四十余年内,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迅速:1979年日本OCS快递成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快递公司1993年顺丰和申通、我国第一家股份制铁路公司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中铁铁龙集装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相继成立。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后,物流行业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助推中国制造走向全球。十五计划(2001-2005)时期,政策层面重点提出要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形成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十一五计划(2006-2010)时期,国家层面提出:大力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推进物流信息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等发展方向; 十二五规划(2011-2015)中明确了物流业的发展目标:物流业信息化、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重点行业物流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十三五期间(2015-2020)我国将进一步把物流业降本增效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作为降成本、补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着力推动物流业创新发展

十四五时期,根据《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建设、商品和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商贸、物流设施更加完善等目标,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物流行业的重要任务,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2023年,物流需求规模再创新高,社会物流总额352.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分季度看,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分别增长3.9%5.4%4.7%5.4%,呈现前低、中高、后稳的恢复态势,全年增长态势总体向好。

从物流总额的构成情况来看,2023年,我国工业品物流总额超过310万亿元,占比超过88%其次是进口物流总额18万亿元,占比5.1%其它领域物流总额相对较小。

从物流总费用情况来看,中国物流费用总额持续增长。2023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7.8万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有所下滑。

2015-202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4%,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反映出单位国内生产总额价值(GDP)必需的物流成本在下降。

中物联数据显示,2015-2023年,我国物流业总收入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2023年全年物流业总收入为13.2万亿,同比增长3.9%,物流收入规模延续扩张态势。运输、仓储装卸等基础物流收入同比增速在3%左右,支撑物流市场稳定增长。

物流园区在经济开发、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整合、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的明显作用,政府及企业在近几年中不约而同地将其作为推动区域和城市物流发展的重点工程,给予大力的支持。

截至2023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牵头布局建设了80个国家物流枢纽,枢纽网络覆盖全国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加快建设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的国家物流枢纽数量最多。

《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对我国现代物流体系作出顶层设计,规划在全国127个承载城市建设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和陆上边境口岸型六种类型共212个国家物流枢纽。吉林省长春、吉林和延边(珲春)三个城市列入其中,吉林市确定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2021年吉林市积极启动申报创建工作。

2物流产业发展趋势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展望2035年,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全面建成,形成覆盖全球、安全可靠、高效畅通的流通网络,流通运行效率和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显著增强,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高效支撑,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保障。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物流行业发展方向如下:

未来,我国将聚焦补齐现代流通体系短板,着眼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现代流通统一大市场,发展现代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两大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快速健全我国物流体系。前瞻根据近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及社会物流总收入变化趋势,对未来几年中国社会物流总收入进行预测,至2029年末,我国社会物流总收入或将达到17.9万亿元。

3冷链物流产业现状

冷链物流是利用温控、保鲜等技术工艺和冷库、冷藏车、冷藏箱等设施设备,确保冷链产品在初加工、储存、运输、流通加工、销售、配送等全过程始终处于规定温度环境下的专业物流。冷链物流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深入融合到我国现代农业、食品加工、医药医疗等行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全力保障民生“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肉案子”日常与应急供应,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近年来,国家层面发布多项与冷链物流相关的政策,涉及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和交通运输部等多个部门,政策支撑力度不断加大。例如,国家发改委在《“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结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

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政府政策的支持、冷链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中国冷链物流总额不断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研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冷链物流总额达到8.90万亿元,比2022年增长400亿元,同比增长4.6%2024年中国冷链物流总额增长至9.82万亿元。

近年来,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以及进口冷链产品、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直播电商、预制菜等新业态的发展推动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不断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研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达5170亿元,同比增长5.2%2024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增至5745亿元。

冷链物流联系着现代农业、食品加工、医药产品等的生产端和消费端,是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在政策支持以及下游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冷链物流需求总量持续扩大。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研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整体处于承压前行、需求逐步企稳回升的震荡发展局面,冷链物流需求总量约3.50亿吨,同比增长6.1%2024年中国冷链物流总需求量达到3.87亿吨。

冷库堪称冷链物流的“根据地”,冷库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重中之重。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研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冷库总量约为2.28亿立方米,较上年增长0.1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3%2024年中国冷库总容量达到2.50亿立方米。

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产品加工设施改造提升,支持区域性预冷烘干、储藏保鲜、鲜切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发展智能化、清洁化精深加工。这显示了国家对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国家提出了冷链物流网络建设的目标,要求到2025年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这为实现冷链物流的全国性和全球性布局提供了政策保障。

1.1.3技术分析

目前冷链物流设计及制冷工艺已经成熟,吉林省拥有大量的成功案例和专业设计团队,可以满足项目需要。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关于支持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的通知》明确表示,支持建设改造区域冷链物流基地,增强冷藏、加工、配送等综合能力,连接产地、销地和集散地,与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地冷链保鲜设施等错位衔接,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

《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预冷、贮藏、保鲜等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补齐食品原料最先一公里短板。

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2022 年)》,其中提出:“鼓励发展冷藏保鲜、原料处理、分级包装等初加工”,“在主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布局中央厨房、主食加工、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净菜加工等业态”,“建设一批贮藏保鲜、分级包装、冷链配送等设施设备和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产地冷链配送中心,打造农产品物流节点,发展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鼓励发展生鲜农产品新零售。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其中提出:“加快物流枢纽资源整合建设。支持各类物流中心、配送设施、专业市场等与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对接、联动发展,促进物流要素规模集聚和集成运作“完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资源集聚优势,引导商贸流通、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向枢纽、基地集聚或强化协同衔接。加强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提高产地农产品产后集散和商品化处理效率,完善销地城市冷链物流系统。”

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制定印发《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 年)》,明确建设以仓储保鲜和烘干为主的现代物流设施等4 方面重点任务。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继续做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重点部署完善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网络、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乡村下沉、培育一批农产品产地流通主体、创新一批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营模式等工作任务,支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

中央财办、中央农办、商务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邮政局等九部门印发《中央财办等部门关于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县乡村物流设施短板、合理优化商贸流通设施布局、推动城乡流通深度融合、强化农村流通数字赋能、培育农村流通龙头企业、完善农村流通标准体系、加强农村流通领域市场监管等重点任务,明确完善相关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和强化土地、人才支持,并要求把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作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实施。

《吉林省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推动市级中心城市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吉林、四平、辽源、延边等8个地区中心城市和长白山管委会,立足当地资源、产业优势和城市发展,整合服务业资源,优化服务业发展空间,大力培育建设商贸物流、旅游休闲、文化教育、健康养生、金融商务、研发及广告创意等各类服务业集聚区、园区。

《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对我国现代物流体系作出顶层设计,规划在全国127个承载城市建设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和陆上边境口岸型六种类型共212个国家物流枢纽。我省长春、吉林和延边(珲春)三个城市列入其中,吉林市确定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2021年吉林市积极启动申报创建工作。

吉林市招商引资政策》中明确吉林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投资项目应符合国家和相关产业政策及发展规划,重点投向吉林市6411”产业规划中旅游、医药健康、航空、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文化创意、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以及市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其它领域。

2)资源优势

2023吉林市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同比增长5.4%,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年粮食总产量467.2万吨,比上年增长2.6%,连续3年保持在450万吨以上。畜禽生产平稳增长,生猪、肉牛出栏量分别增长4.8%11.2%。工业生产“更上一层楼”。

‌吉林市的主要农产品有稻米、人参、黑木耳、灵芝、白鹅、肉牛等。这些农产品不仅在当地有名,还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形成了多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如稻米、肉牛、白鹅和长白山特产等。吉林市的农业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生产水平逐年提升,经营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吉林市面积27,1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18272.95公顷。船营区面积6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287公顷。

吉林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超过195.9平方公里,在吉林省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中的比重为13.0%

3)产业优势

第三产业是船营区的主导产业,占GDP80%左右,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是第三产业的主要行业。目前,全区有2000多户商贸企业、2万余户个体工商户,其中限额以上商贸业79户,专业市场10个。

全区工业企业570余户,其中,规模工业企业39户,主要分布在机械加工、木制品加工、食品、电力电子等行业。农业属城郊型农业,以粮食、蔬菜、水果和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2.5万吨水平;牧业以猪、牛、鸡养殖为主,占农业产值的一半左右。

4)人才优势

吉林市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成熟技术工人,经过企业及公益机构培训后每年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1万多人,为社会培训各类人员2万多人次。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熟练技工所占比例在东北城市群中处于较高水平,劳动力正值红利期,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有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可满足各类企业需求。

5)区位交通优势

船营区是吉林市交通中心城区。

吉珲高速公路、吉草高速公路、吉长北线、吉长南线出入口均在船营区内,船营区内迎宾大路、西部快速路、和平路、越山路、雾凇路、秀水街等主要交通干线穿越其中。船营区内有解放大路、桃源路、北京路、松江中西路等十几条主干道;东北高速公路网主干线的长吉高速公路引线和长吉南北线贯区而过,吉草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当中,从高速公路到长春仅40分钟;紧邻吉林市公路客运中心,距吉林市火车站2.5公里。铁路直达北京、天津、上海、宁波、沈阳等国内各主要城市;距长春龙嘉国际机场60公里,已经开通了北京、海口、上海、青岛、广州等十余条国内航线。

1.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2.1建设规模

本项目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

1.2.2建设内容

项目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主要立体智慧冷库4栋、多温区智慧冷链云仓3栋、分拣中心1栋、预制菜车间2栋、检验检测中心1栋、综合服务中心1栋,同时配套场区硬质铺装、绿化及管网工程等。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为678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50850万元,流动资金16950万元。

1.3.2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

1.4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64307万元,利润13038万元,投资回收期8.5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19%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社会评价

智慧物流项目的建设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农产品的全程追溯和智能化管理,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同时,智慧物流项目还能够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1.5合作方式

合资合作,其它方式可面议。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其它方式可面议。

1.7项目建设地点

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长春路。

1.8项目进展情况

对外招商。

2.合作方简介

2.1基本情况

名称:吉林市船营区商务局

地址:吉林市船营区

2.2概况

船营区,隶属吉林省吉林市。位于吉林市中西部,下辖11个街道、3个镇、1个乡。幅员面积61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41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45万,其中非农业人口35.3万。2019年,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区)

吉林市船营区2023年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11亿元。船营区在2023年紧扣经济高质量发展主线,大力实施“经济建设五大专项行动”,包括谋项目、稳增收、抓征拆、广招商、强城建等措施,实现了多项经济指标的显著增长。具体来说,船营区的6项重点指标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其中3项指标跨入全市前三。此外,船营区还完成了多个重点项目的开复工,包括儿童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妇产医院改扩建等项目,并推进了多项非房地产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

船营区在2024年继续锚定首善之区目标,实施高质量发展“1410”工程,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并坚守安全生产、社会稳定、民生保障和生态环境等底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3联系方式

邮政编码:132000

人: 王星海  

  话:+86-432-64831206  

          +86-13596272700

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吉林市商务局投资促进服务中心

人:姜雨秀

联系电话:+86-432-62049694    

          +86-15804325460  

电子邮箱:jlstzcjfwzx@163.com

(责任编辑:李光辉)
PG电子 美高梅博彩 金沙博彩 2026世界杯投注 博彩app 澳门美高梅博彩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