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发展目标
时间:2016-06-03 10:22 来源: 字体显示:大中小
到2020年,长春市和其它9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市(州)城市周边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位居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上游水平,达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评价考核基本实现现代化程度,率先在物质装备、经营方式、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省内粮食主产县(市、区)率先基本实现以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服务社会化、物质装备科技化、资源利用生态化、产品产出优质化为主要标志的粮食生产现代化,全省高标准农田比重、社会化服务覆盖粮食播种面积均达到75%以上,粮食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
到2025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形成以粮为基、农牧结合水平领先、粮牧特加并举、绿色安全优势突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高效益产业体系;以人为本、设施装备配套、工程与技术综合集成,高产出、低能耗的高效率生产体系;以资本为纽带、适度规模经营、新型主体多元合作发展,品牌化、市场化的高效能经营体系,在“八个能力”方面全国领先。
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一是农业生产现代化能力不断夯实。农业生产方式由主要依赖自然条件、人力畜力为主向依靠现代设施、机械作业为主转变,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97%,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准确率维持在85%以上。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3750万吨以上,人均肉蛋奶占有量达到200公斤左右。
二是产业融合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一产向贸工农一体化、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在全国率先构建体现粮食主产区特点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成为全国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先导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55%,初步接近发达国家农业种养结构;农产品加工与农业总产值比值由2:1提升至3.5:1,产加销衔接机制更为紧密。
三是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不断增强。推动全省农业科技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围绕全省农业重大科技需求,加强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科技攻关。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改革,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研发平台。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科技不断成为促进全省农业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四是农业信息化支撑能力全国领先。实现信息化与农业生产经营全程深度融合,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有效模式,创造新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品牌化营销通道、全产业链信任机制,将全省打造成为全国农业信息化综合示范区。12316信息平台服务范围实现乡镇全覆盖,全省半数以上的县(市、区)在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上开设电子商务馆。
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有力提高。建立完善全省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健全农业与食品产业标准体系,强化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和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成免疫无口蹄疫区,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国际合作开发,打造东北亚绿色安全食品合作开发示范区。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40%以上。
六是农业资源永续利用能力明显改善。农业功能以经济功能为主向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率先在全国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农业清洁生产目标。全省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农药施用量降低5%以上,完成黑土地保护治理面积5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5%。
七是农业改革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强化。加快农业经营体制、城乡一体化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等领域改革与创新,深化供销社、林业、水利等改革,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农业经营方式基本实现由分散家庭经营向专业化、合作化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比重达到55%以上;探索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新体制机制,将全省打造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改革实验区。
八是现代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加快推进全省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与产品,全面构建功能完善、支撑有力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实现全省“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当年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单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信贷资金投入达到0.8元以上,为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表1 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2025)目标体系列表
|
指标名称 |
单位 |
现状值 |
目标值 |
物 质 装 备 水 平 |
1.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比重 |
% |
20 |
60 |
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 |
77.9 |
90 | |
3.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
— |
0.56 |
0.62 | |
4.有效灌溉面积占需灌溉面积之比 |
% |
56 |
80 | |
科技 水平 |
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57 |
﹥65 |
6.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 |
% |
60 |
95 | |
经 营 管 理 水 平 |
7.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 |
% |
27 |
50 |
8.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 |
% |
82 |
97 | |
9.“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 |
% |
5.4 |
40 | |
10.农产品加工与农业总产值比值 |
— |
2 |
3.5 | |
1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
% |
43 |
55 | |
12.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比重 |
% |
21.6 |
55 | |
13.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增加值的比重 |
% |
2.8 |
4 | |
金融 支持 水平 |
14.农业保险深度 |
% |
0.6 |
1 |
15.单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信贷资金投入 |
元 |
0.56 |
0.8 | |
产出 水平 |
16.粮食单产水平 |
公斤/亩 |
470 |
500 |
17.粮食人均占有量 |
公斤 |
1284 |
1300 | |
18.粮食商品率 |
% |
89.2 |
90 | |
19.人均肉蛋奶占有量 |
公斤 |
147 |
200 | |
20.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
% |
96 |
﹥99 | |
2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0780 |
27000 | |
可持续发展 水平 |
22.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 |
% |
18 |
95 |
23.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准确率 |
% |
84.9 |
﹥85 | |
24.森林覆盖率 |
% |
43.9 |
45 | |
25.天然湿地保护率 |
% |
43 |
60 | |
26.劳均农林牧渔增加值 |
万元 |
2.7 |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