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县域经济要扭住产业兴旺的“牛鼻子”
时间:2024-08-13 09:44 来源: 字体显示:大中小
德惠市通过“特产强镇+特色品牌”战略,推动园艺特产业快速崛起,比如,郭家镇的葡萄、朱城子镇的玫瑰花,形成了总面积18万亩、年产值20亿元的特色产业带。今年,布海香瓜预计产值达5.6亿元。随着这些特色产业的厚植,一批批小而精、特而强的特色小镇应运而生,比如,全国产业强镇米沙子镇、全国食品名镇朱城子镇、全国稻米小镇岔路口镇。这些小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特色,以优质营商环境吸引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助推致富增收,加速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头戏”,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对于地方而言,如何在“特产”引领上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推动乡村提升能级、塑造优势的关键。
赋能特色产业发展,一要重“特”,二要兴“产”。特色是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突围的底色,要把“特”贯穿到产业建设发展全过程,突出地域特点、挖掘资源禀赋、塑造差异优势、强化因地制宜、彰显人文风情。需要警惕的是,部分地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思路,仍然停留在“一窝蜂”模仿上,局限于对当下市场热捧的农特产品的“一拥而上”,再加上既没有延伸种养生产、加工储运产业链条,也没有考虑产品连带的销售渠道及形式,导致“特产不特”“品贱伤农”。因此,乡村特色产业要紧扣地方独有的资源和禀赋,善于探索并开发自身潜在优势,在供给上追求“错峰头”、在品质上强调“独一份”,以特色资源的“数质”组合拳,撬动和吸引农业储运产销企业联合协作,有效对接城市消费者。
要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就要紧紧扭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围绕优势资源禀赋,做好引产育产兴产强产大文章。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实现生产经营链、精深加工链、产品价值链“三链同构”,提高乡村特色产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同时,要在强化联农带农机制上下功夫。要建立产业同农民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内生动力,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家庭农场”等模式,让农民不光“卖农金”,还能“收租金”“分红金”“挣薪金”“得财金”。
发展特色产业要有跳出特产看“特产”的思维,“+民俗”“+文旅”“+生态”都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土壤,电商直采、互娱体验、定制生产都能充分发挥乡村多元价值,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双阳区梅花鹿总量已达37万头,居全国前列。经过多年发展,双阳区梅花鹿养殖规模、鹿茸产量、产值规模等指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养鹿户发展到1.3万余户,年产鹿茸740余吨、鹿副产品7000吨,鹿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20亿元。双阳区大力推动梅花鹿与旅游有机融合,全力打造梅花鹿品牌,实施鹿文化注入工程。2023年,双阳区对外发布“城市品牌形象”,其城市标志在外形上体现了“双”字与“鹿”元素相互融合。同时,双阳区发布的综合标语“中国鹿乡,自在双阳”和旅游宣传语“我在双阳迷了‘鹿’”,也具有浓厚的产业氛围。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就要做到品牌“擦得亮”、市场“立得住”、口碑“唱得响”,真正使之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增长极”和乡村振兴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