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乡土人才大显身手
时间:2024-06-21 09:07 来源: 字体显示:大中小
日前,第二批长春市“乡土专家”名单发布,包括种养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职业经理人、返乡创业大学生等在内的50位“乡土专家”位列其中。乡村要发展,关键在产业,重点在人才。乡土人才作为长期在农村历练、脱颖而出的精英,对当地的环境资源、生产方式、风土人情有着独到见解,实践经验丰富。因此,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必须要让更多的乡土人才“破土”而出、大展才华,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善经营的人才队伍,使之成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最接地气的中坚力量。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这需要我们转变传统观念就地取“才”,破除唯学历、唯职称的思维定式,抓好乡土人才“聚、育、用、留”关键环节,让“技高一筹”的乡土人才,真正实现“名扬一方、薪高一档”,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才更加安心。
要多渠道把乡土人才“挖”出来。现实中,一些乡土人才有技术、有能力、有胆识,但却不懂如何“经营”自己,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所以,应持续开展挖掘选拔,重点培养农村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后备人才,把有真本事的“新型农民”“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等纳入视野,并通过政策扶持、人才回引等方式,选拔一批视野宽、思路活、资源广的致富带头人,为乡村振兴集聚一批有价值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进而带动一片、致富一方。作为乡村振兴的宝贵人才资源,可以按照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型、服务型等类别,开展“拉网式”摸底排查,善于从农村现有的“土专家”“田秀才”中挖掘,建立种植、养殖、农资、农机等行业的实用人才信息库。
要全方位“育才”,让乡土人才“冒”出来。一方面,应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紧密围绕乡村重点产业,建立起全方位的培育体系,让队伍快速“壮起来”;另一方面,要在“缺什么、补什么,欠什么、学什么”的基础上,注重个性、突出差异,着力提升专业培训的实战性、实操性,做到因“才”施教。精准培育乡土人才,要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模式,大力推进“订单式”乡土人才培养计划,增强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科技素质和经营能力。因此,各地要主动走出去,为乡土人才成长寻觅良师,主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机构合作,让乡土人才从培育中获得新的发展理念,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从“生力军”转变为“主力军”。
要精心“用才”,让乡土人才“留”下来。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成就人才的舞台,乡土人才为乡村发展做出贡献,就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回馈,让愿意选择乡村、建设家乡的人才留得安心。要搭建产业平台,为乡土人才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加强在土地流转、农村种植养殖技术、基层农产品、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让他们在“传技”“技术攻关”“传承”和“技术推广”中发挥作用,立足现代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特别是,要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建立完善乡土人才保障激励机制,引导乡土人才在传技术、帮规划、带发展方面发挥优势,鼓励和支持乡土人才带头领办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广阔的农村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