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现代农业简报(第26期)
时间:2018-03-22 13:43 来源: 字体显示:大中小
编者按: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为此,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航程中,广大的乡村是破浪稳行的压舱石。实现伟大复兴,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雄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还在农村。长春市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按照“五个振兴”科学论断,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着力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走具有长春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长春市出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
乘着改革的春风,踏在振兴的道路,美丽富强的乡村画面即将徐徐展开。为推动长春市乡村振兴发展,中共长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
◎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省委1号文件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的工作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乡村绿色发展,着力改善农村民生,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走具有长春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推进长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长春全面振兴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到2020年,全市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收入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对人才吸引能力明显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农村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
到2035年,全市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基本实现现代化。主导产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支柱产业实现由小到大的转变,新兴产业实现由无到有的转变;农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到2050年,全市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市全面建成。
◎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主要内容
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包括优化区域布局、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发展精品畜牧业、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推进农机与农艺结合、推进农业标准化、实施品牌提升行动、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十个方面内容。提出重点打造榆树、农安、德惠平原区粮畜主体型现代大农业板块;九台、双阳半山区结构优化型特色农业板块;长春城区周边及节点城镇周边三产融合型现代都市农业板块。到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正常年景下力争达到200亿斤阶段性水平,畜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园艺特产业产值达到230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266.6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23.5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75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700个,绿色有机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500万亩。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包括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劳动力创业就业五个方面内容。提出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和水平,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向集约化、高端化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力争达到3.5:1。在域外建立若干个长春优质农产品营销中心和长春大米直营中心,组织长春名优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加快构建三产融合型环城现代都市农业圈,到2020年,全市高标准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发展到50个、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示范企业达到60家、采摘园200个、各类生态餐饮及乡村农家乐服务店1000个。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00人次以上,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100人以上。家庭农场发展到5350个,农民合作社到18000家。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年实现劳务经济总收入100亿元。
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包括推行农业清洁化生产、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四个方面内容。提出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计划,大力推广节肥节药节水技术,推行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模式,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 “五化”利用,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推动综合治理项目,治理侵蚀沟70条,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7.6平方公里,更新改造农田防护林22500亩。突出“冰天雪地”冷资源的生态文明特色,打造冰雪文化、发展冰雪经济。
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包括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四个方面内容。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完善乡村治理新体系。包括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法制乡村、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加强乡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四个方面内容。提出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推进法治、平安乡村建设,到2020年总体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体系。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建好用好农村道德讲堂,激发农民群众的家国情怀。完善乡镇、村综治中心建设,实行干部联村维稳制度,加快推进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
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包括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四个方面内容。提出突出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危房改造、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到城镇有序落户。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饮用水保护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到2020年,全市9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探索多渠道多样化扶贫脱贫路径,进一步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到2019年基本完成脱贫任务。
深化农村改革,强化乡村振兴制度供给。包括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涉农领域综合改革三个方面内容。提出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力争到2019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力争到2021年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
创新投融资机制,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包括加大财政投入支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三个方面内容。提出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功能和杠杆作用,逐步形成多形态、多层次、多元化的“乡村振兴”投融资体系。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包括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三农”工作干部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引领、完善考核奖惩机制、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六个方面内容。提出按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强化政治功能,把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