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交出“优粮”答卷
时间:2024-07-16 09:44 来源: 字体显示:大中小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指出,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基地,吉林省有近一亿亩黑土地。近年来,吉林牢记嘱托,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集成示范先进技术,探索新的耕作模式,切实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敖曼从事保护性耕作研发工作有10多年的时间了。前几天,趁着下雨,她在梨树县给田地做了个“体检”。同一片田,采用了两种耕作方式,下雨之后用水蚀检测装置收集来的样品大不相同。
敖曼说的传统耕作是垄作,需要翻地动土,春天风力较大,加上雨季雨水的冲刷,肥沃的土壤被翻到表层后容易流失。而保护性耕作则是指通过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从而减少农田土壤的侵蚀。在保护性耕作中,“梨树模式”是根基,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栽培是核心,全程机械化操作是主要手段。在技术推广过程中,科研人员不断对“梨树模式”进行升级调整:先是将秸秆归行,实行宽窄行种植,也就是说在宽行堆积秸秆,窄行作为播种带,以此来解决出苗率的问题;经过实践和研究,又在宽窄行的基础上,加上深松和浅旋技术,被大家称为条耕作业技术,增产效果更加明显。
随着保护性耕作走出梨树县,吉林省相关部门在“梨树模式”的推广和创新上因地制宜,在吉林省东部用了固土保肥法,中部地区则提质增肥,西部地区以改良培肥为主,不断探索建立起多种黑土地保护模式。
深入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机具的研发和机械化的推广不可或缺。随着高端智慧农业、无人驾驶农机和吉林一号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在吉林,黑土地保护也即将迎来再次迭代,力争做到“一地一策”。如今,吉林的黑土地保护工作已逐渐形成了“院士工作站+科技联盟+科技小院+推广站+示范户”五位一体的模式。
近10年来,吉林省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已达到3700万亩,土壤内有机质含量增加了20%,犁底层也逐年下降,土壤结构明显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