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名词解释
(一)四平态势感知平台
态势感知平台是利用5G通讯、视觉遥感、北斗定位、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通过多元数据融合,实现对行业管理对象及事件全时段、全方位、全过程的态势变化实时感知、事先预警和快速处置的数字化行政管理平台。四平态势感知平台于2023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通过大数据融合对“秸秆禁烧、林草防火、水域保护、应急指挥、重点项目”等领域全天候监管,实现智能感知“一面屏”、数字治理“一张网”。2024年,平台将探索多模式数据要素画像应用,构建城市模型数据中台,为城市内涝、交通优化、应急救援等方面提供基础支撑。
(二)“三管三必须”
“三管三必须”是“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简称。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首次提出这一重要论述,这是构建新时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的根本遵循,是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部门履职的基本依据,对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21年6月,正式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23年6月,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印发了《吉林省“三管三必须”实施细则》,细化59个重点部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式”明确97个行业的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
(三)“暖兵助业行动”
2023年4月,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市场监管厅等6部门开展“暖兵助业行动”,主要采取优化就业服务、举办创业活动、组织教育培训等5个方面15条具体举措,推动退役军人充分就业、稳定就业。2023年,全省新增就业合作企业111家,举办各类招聘活动266场,近3000名退役军人达成就业意向,全省首届退役军人创业产品展交会达成意向合同金额近3.5亿元,5800余名退役军人参加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
(四)“四大集群”“六新产业”“四新设施”
2023年11月28日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努力在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和高品质生活体系上率先实现新突破,紧扣“两确保一率先”目标,深入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大农业、大装备、大旅游、大数据“四大集群”培育为重点,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康养、新服务、新电商“六新产业”发展为方向,以新基建、新环境、新生活、新消费“四新设施”建设为保障,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五)长白山实验室、三江实验室、吉光实验室
吉林省实验室作为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任务、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的高端创新平台,是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和我省各类创新基地的先锋队。2024年,我省将在新材料与先进制造领域依托吉林大学布局建设长白山实验室,在现代种业和智慧农业领域依托吉林农业大学布局建设三江实验室,在光电信息领域依托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布局建设吉光实验室。
(六)企业“R&D”投入引导计划
2021年11月,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省市场监管厅、省税务局和省统计局联合印发了《吉林省企业R&D投入引导计划实施办法(试行)》,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免申即享”给予财政补助资金,主要对中小微企业R&D投入增量和大型企业R&D投入增量、存量进行补助。目前,共投入财政资金1.4亿元,给予1561户次企业补助。
(七)“科创专员(科创副总)”
2022年12月,省科技厅会同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中科院长春分院联合印发了《吉林省科技人才助力企业创新跃升三年行动方案》,计划2023—2025年,从省内外高校院所选派科技人才担任吉林省企业“科创专员”,入驻企业兼任2年“科创副总”,支持企业创新发展。2023年,分两批从省内外61所高校院所选派596名“科创专员”到511户企业兼任“科创副总”。2024年,力争累计选派“科创专员(科创副总)”1000名。
(八)“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建设
“车路云”一体化指的是通过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云的物理空间、信息空间融合为一体,基于系统协同感知、决策与控制,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交通系统安全、节能、舒适及高效运行的信息物理系统。“车路云”一体化融合了单车智能与路端智能,是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更加快速、更加高质量地实现产业规模化的“中国方案”。2024年,我省将以国家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示范试点为契机,推动长春市开展试点城市申报工作。
(九)“长春光谷”
“长春光谷”是指以长春新区、经开区、汽开区、净月高新区和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为“4+1”核心区,聚焦集成电路、激光及新型显示与照明、卫星应用、汽车电子、工业互联网和软件信息等重点产业,打造千亿级光电产业集聚区。2023年,长春市出台《长春市光电信息产业星光培育三年行动计划》《长春市光电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完成产值750亿元、增长10.6%。2024年,长春市将借助长春光机所、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科研资源优势,围绕“芯光星车网”五大优势领域,加快建设光电信息产业园,力争产值突破900亿元。
(十)“醇行天下”行动
为推动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抢抓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窗口期,省委省政府将“氢动吉林”行动拓展为“氢动吉林”“醇行天下”行动,旨在培育壮大氢基化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绿电变绿氢、绿氨、绿色甲醇、绿色航煤,切实打通氢能全产业链条,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十一)“吉氢入海”
2022年10月“氢动吉林”行动实施以来,我省积极谋划布局风光制绿氢、绿氨、绿醇一体化项目,氢能产业发展已逐渐形成聚集优势。为促进绿氢及绿氨、绿醇、绿色航煤等氢基绿色能源产品消纳,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吉氢入海”工程,旨在将我省绿氢和氢基绿色能源产品送往上海等沿海经济发达省市或通过沿海港口实现外销,推动构建更加完善的氢能产业产—供—销体系。目前,我省已与上海市达成一致意见,率先推动“吉氢入沪”工程。
(十二)“智改数转”行动
“智改数转”行动旨在抢抓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重大机遇,推动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目前,我省已出台相关工作方案和奖补政策实施细则,建立了“智改数转”行动示范项目库。2024年,我省将按照“一年出成果、两年大变样、三年新飞跃”战略目标,全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新突破,到2025年推动有意愿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一轮“智改数转”。
(十三)松原市“双力”一体化项目
“双力”一体化即算力与绿色电力一体化发展,主要是把算力中心布局在绿色电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为算力中心供能,降低算力成本,促进新能源本地消纳,带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企业落户,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松原市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向上争取等方式,落实资金来源,年内完成项目选址、方案编制等前期工作。
(十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是指“平时”体现旅游、康养、休闲等功能,“急时”可转换为隔离场所,满足应急隔离、临时安置、物资保障的需求。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积极稳步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长春市被纳入实施范围,目前已编制形成总体实施方案,着力推动涵盖酒店民宿、城郊大仓、县区医院、旅游配套等4大类41个项目建设。
(十五)“千万工程”
“千万工程”即“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03年6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主持下,浙江省启动“千万工程”,20年来久久为功,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形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2023年,我省出台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实施“十县引领、百村示范、千村美丽、万村整治”工程,力争到2025年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县10个,打造“百村示范”村600个左右、“千村美丽”村3000个左右;到2035年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十六)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试点
“两个健康”是指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2022年8月,全国工商联下发《关于印发温州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经验推广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首次公布了12家试点单位名单,通化市获批成为东北地区唯一试点单位。2023年,通化市在全省首创民营经济综合服务中心、五级“两个健康”组织服务体系。2024年,通化市将设立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引导资金,制定医药行业民营企业专项扶持政策,推动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迈出更大步伐。
(十七)“零基预算”
“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对于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点为基础,不考虑以往情况如何,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核各种支出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支出数额的大小,进行综合平衡,从而确定预算规模。
(十八)“税路通·北吉兴”跨境税费服务体系
“税路通·北吉兴”跨境税费服务体系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税路通”服务品牌建设要求而打造的吉林特色子品牌。“北”代表东北,“吉”代表吉林、吉税,“兴”代表振兴、复兴,谐音“北极星”,寓意吉林税务全力服务我省高水平对外开放。2023年首批任务清单落实了4大类19项措施,完善跨境税费服务基础工作。2024年将继续开发多种类服务产品,提升跨境税费服务质效。
(十九)“无废细胞”典型示范工程
“无废细胞”是指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等方面表现突出的社会生产生活各类组成单元,是践行“无废城市”建设理念,促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方式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2023年,我省印发了“无废细胞”建设指南(试行),推动建设各类“无废细胞”226个。2024年,计划评选出20个省级“无废细胞”示范单位,深入推广典型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二十)“山水”工程
“山水”工程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简称,包括对各类自然生态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等工程。2023年6月,我省鸭绿江重要源流区“山水”工程成功入围“十四五”第三批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范围,计划总投资53.31亿元,到2025年可实现生态保护修复面积96.26万亩。
(二十一)“历史矿山”示范工程
“历史矿山”示范工程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区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的统称。2023年5月,我省长白山森林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两江源头(江源段)和辽源市东辽河上游2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入围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范畴,项目总投资10.3亿元,到2025年可修复历史遗留矿山面积3.21万亩。
(二十二)松嫩鹤乡国家公园
松嫩鹤乡国家公园位于东北松嫩平原草原湿地区,所在区域是全球候鸟迁徙路线“东亚—澳大利西亚”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最大的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水禽迁徙停歇繁殖地。2022年9月17日,国务院批复《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松嫩鹤乡国家公园列入全国49个候选区之一。该公园规划跨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吉林省主要涉及莫莫格、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我省已启动候选区本底调查等前期工作。
(二十三)“枫桥经验”
“枫桥经验”是指浙江省诸暨县(现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造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经验。1963年毛泽东同志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高度重视,先后发表有关重要讲话和文章41次,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全面创新发展,形成了新时代“枫桥经验”。2023年11月6日,我省梨树县林海镇、辉南县石道河镇、磐石市人民法院被评为全国“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接见并合影。2023年12月22日,全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工作会议,对全省36个“枫桥经验”先进典型表彰授牌。
(二十四)“接诉即办”改革
“接诉即办”改革是指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为主渠道,对接整合非紧急类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媒体机构留言板、领导信箱等各类诉求渠道,及时受理和办好人民群众每一个诉求的快速响应机制。我省将通过抓好“接、派、办、督、评、拓”6个环节,建设全省统一智能管理平台,建立流程规范、标准明晰、机制完备的制度体系,构建即时响应、协同推进、高效集约的工作格局,更好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和基层治理能力。
(二十五)“薪安吉林”
2023年9月,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工程建设领域开展“薪安吉林”活动的通知》,在全省工程建设领域创建“薪安项目”,选树“薪安企业”,强化企业工资支付主体责任,促进企业自律,预防和减少拖欠农民工工资。2023年,全省已认定授牌“薪安项目”151个,县级薪安企业36家,市级薪安企业8家。2024年,力争全省“薪安项目”达到300个以上,覆盖全省20%以上在建工程项目,推动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2024-02-22 00:00:00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