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宝体育

站群导航

AQI

  • 轻度污染
  • 中度污染
  • 重度污染
  • 严重污染
  •   
    2022-10-10 00:00:00 第3期
  •   《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名词解释   (一)“两确保一率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吉林在全国争先进位、加快吉林全面振兴全方面振兴,2021年,省委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实现“两确保一率先”目标,即:“十四五”时期全省经济增速确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确保在东北板块领先,争取吉林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其中,“两确保”重点看GDP增速,并统筹考虑其他指标;东北板块是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不含内蒙古自治区。   (二)产业“链长制”   为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2021年5月,省政府印发通知,在省级层面按照三次产业选定29条重点产业链建立链长制,由省政府副省长分别担任产业链链长,负责统筹推进产业链链长制实施,并推动各市(州)参照省里做法建立完善市(州)级产业链链长制工作体系。   (三)“五路并进”保供煤,“三侧发力”保用电,“四级统筹”保供热   2021年10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吉林省“煤电热保供攻坚战”工作方案》,有效应对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对我省电力、煤炭、采暖供需带来的紧张形势。“五路并进”保供煤,即聚焦蒙东煤、进口煤、省内煤、市场煤、储备煤拓展煤源;“三侧发力”保用电,即在发电侧、电网侧、用电侧提升供电保障能力;“四级统筹”保供热,即省、市、县、乡分级系统推进保障供热任务落实。   (四)20个现代服务业工程   2021年,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实施20个现代服务业工程,具体包括:“两业融合”示范工程、农业服务应用工程、旅游品牌培育工程、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智慧物流建设工程、批零住餐提质工程、房地产健康发展工程、健康养老幸福工程、托育教育保障工程、集聚区提档升级工程、专业市场打造工程、步行街区改造工程、节庆赛事创办工程、会展经济提档工程、“双创”平台孵化工程、“互联网+”拓展工程、电子商务引领工程、骨干企业壮大工程、小微企业培育工程、招商引资扩容工程。   (五)“9·8消费节”   “9·8消费节”是省政府主办的节庆消费促进活动,从2021年9月8日至10月16日历时40天。消费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组织全地区、全行业、全渠道消费促进,着力拉动国庆前后节日消费,打造拉动消费增长创新平台、服务经济发展重要引擎。   (六)“醉美吉乡”推广提升行动   2021年11月,我省启动“醉美吉乡”推广提升行动,为期一年,重点开展吉林省乡村旅游精品村竞演、首届吉林乡村旅游节、“乡约·22℃的夏天”主题营销、“吉”字号网红打卡地“乡村生活类”推选等系列活动,努力把乡村旅游培育成我省文旅消费市场热点。   (七)一汽奥迪新能源汽车项目   2021年1月,中国一汽、德国奥迪、长春市政府签署三方合作协议,正式宣布一汽奥迪新能源汽车项目落位长春。拟投入高端纯电动车平台PPE车型,首批投产的产品分别为两款纯电动SUV车型和一款纯电动轿车车型。计划2022年开工,2024年12月投产形成2000亿元产值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八)“旗E春城、旗动吉林”   为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加快全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支持红旗品牌汽车高质量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旗E春城、旗动吉林”工程,以公共领域为先导,逐步覆盖私人领域,全面推广应用一汽红旗换电模式新能源汽车。计划到2024年在全省陆续投放3.4万辆红旗新能源汽车。长春市入选国家首批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   (九)吉化120万吨乙烯转型升级项目   项目总投资339亿元,主要建设120万吨乙烯生产线和改造炼油装置。2021年2月,推动该项目实现“1变3变N”,即规划产能由80万吨变为120万吨、原料来源由依靠俄气变为“俄气+东北”、新增产能将实现“碳中和”,增加了吉林油田风光发电、地热能开发、页岩油开发、天然气发电、与吉林化纤合作碳纤维等项目。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复函同意该项目列为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储备项目。12月13日,中国石油集团向国家发改委上报转为规划项目的请示。12月23日,中国石油董事会审议通过项目可研报告。2022年将启动建设。   (十)“陆上风光三峡”   “陆上风光三峡”主要依托吉林西部广袤平原的风光资源,以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为支撑,发展风电、光伏发电。主体区域包括白城、松原两市全部及四平双辽市,涵盖3个市、11个县(市、区),幅员面积约5.1万平方公里,是国家松辽新能源保障基地的核心区。工程于2021年10月全面启动建设,目前已建成风电、光伏发电装机1011万千瓦,在建新能源项目520万千瓦。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超过三峡电站装机规模。   (十一)“绿电”园区   “绿电”园区是利用风电等新能源低成本优势,通过建设新能源配套电源、增量配电网,背靠大电网调峰,建设的高技术高载能产业开发园区,最终实现用能绿色、价格低廉、产业发展。2021年,松原、白城两个“绿电”园区启动建设,开展增量配电业务试点。2022年,将推动松原、白城两个“绿电”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高技术高载能企业落户园区,提升省内消纳能力,争取到“十四五”期末,松原、白城两个“绿电”园区用电量达到200亿度,配套新能源装机800万千瓦。同时,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自带负荷“绿电”项目。   (十二)“摆渡创新工场”   摆渡创新工场成立于2014年,位于长春新区,是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运营的“双创”基地,累计孵化企业200余家,带动就业8000余人。2021年6月16日,李克强总理考察了摆渡创新工场,对“双创”模式给予好评。国务院办公厅《交互式市场化运营低成本便利化服务—长春摆渡创新工场实地调研报告》梳理总结出以风险收益共担共享、零门槛零成本零压力创业、一站式集成便利服务的特色“双创”经验模式,在全国推广。   (十三)“田长制”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重要论述,压实党政同责、分级保护、逐级负责责任体系,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2021年9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田长制的意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田长制。省、市、县三级设总田长,统筹本辖区农田布局、保护、建设、利用和监管工作;乡、村两级设田长,将保护利用任务落实到具体地块,最终形成责任明确、治理有效、监管到位、奖惩分明的耕地保护管理体系。   (十四)“黑土粮仓”科技会战   “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是中科院与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三省一区合作开展的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在系统总结“黄淮海”“渤海粮仓”等农业科技攻关重大任务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东北地区黑土地退化严重、地力透支等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充分利用相关研究所长期科学研究和技术、数据积累成果,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关键技术攻关。2021年3月,我省率先与中科院签订框架协议,启动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   (十五)“群长制”   《 欧宝体育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实行十大产业集群群长工作机制,按照“一个牵头部门、一位负责同志、一套工作专班”模式,由省农业农村厅担任杂粮杂豆、人参(中药材)、果蔬3个产业集群群长;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担任玉米水稻产业集群群长;省畜牧局担任生猪、肉牛肉羊、禽蛋、乳品、梅花鹿5个产业集群群长;省林草局担任林下及林特(食用菌、林蛙、矿泉水)产业集群群长。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配合,制定各产业集群工作方案,统筹推进任务落实。   (十六)“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   “秸秆变肉”是指将秸秆资源加工成为牛羊等反刍动物可利用的饲料,通过过腹的方式,将秸秆转化成牛肉羊肉等畜产品。为放大我省秸秆和肉牛资源优势,带动打造万亿级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的决策部署,出台《吉林省“秸秆变肉”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的意见》《吉林省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十条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坚定不移地把“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打造成现代农业标志性工程。到2025年,全省肉牛养殖规模力争达到1000万头,推动我省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跨越。   (十七)“吉牛云”大数据平台   “吉牛云”大数据平台由省畜牧局与长春新牧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建设,以数据为核心,促进吉林省肉牛全产业链数据深度融合,建立肉牛产业大数据资源库。2021年,依托平台在全省开展了肉牛普查暨普惠金融政策落实工作,摸清了全省肉牛养殖业现状,推动普惠金融政策有效落地。2022年,将在各市、县统一推广,实现全省肉牛基础数据实时动态统计更新,全面启动繁改、健康、普惠金融、线上交易等数字化服务功能,为全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助推“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十八)“证照一码通”   为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切实解决企业“准入不准营”难题,梳理整合市场主体从准入到准营的相关许可证件,依托吉林省市场主体e窗通系统,将营业执照与多业态经营涉及的多项许可事项并联办理,实现“一键导航、一表申请、一次办理、一码关联”。2021年9月,第一批选取27个事项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已有235户企业享受“证照一码通”改革便利。2022年力争实现提质、增项、扩面,2023年在全省实现高频事项“证照一码通”,2025年在全省实现所有涉企审批服务事项“证照一码通”。   (十九)“双减”   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2021年9月,我省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若干措施》,统筹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强化系统治理、综合施策,着力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取得阶段性进展。   (二十)府院联动机制   府院联动机制是指在宪法法律赋予的职权范围内,畅通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沟通渠道,加强行政执法与司法工作协调,联动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各项工作,提升法治吉林建设水平,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2020年3月12日,省政府与省法院召开府院联动第一次联席会议,标志着省级层面的府院联动机制全面启动。2021年5月6日,省政府与省法院、省检察院召开府院联动第一次联席会议,省检察院参与加入,府院联动扩展为“一府两院”格局。   (二十一)“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是指建设规模小、方便居民进入,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城市开放空间,同时要求绿化用地比例不应小于65%。特点是面积小,通常在400至10000平方米之间;选址灵活,主要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口袋公园”可以说是“小公园大民生”,作为社区公共生活空间的补充,有效解决了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市民对休憩环境的需要。   (二十二)“小微绿地”   “小微绿地”是指充分利用城市拆迁腾退地、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等城市低效空间,在群众身边“见缝插绿”打造的小块绿地。特点是面积较小,多在3000平方米以下;形状多样、形态各异,小而精、小而美。“小微绿地”可以说是“小绿地大作用”,稍小点的可作为装饰绿地,供行人欣赏;稍大点的可作为小游园,供行人或附近居民短时间散步休憩。   (二十三)“1·8消费节”   “1·8消费节”由省政府主办,总结首届“9·8消费节”经验,从2022年1月8日持续至2月28日,历时52天,以“幸福吉祥年”为主题,秉持“消费惠民利企”理念,融合“新春和冰雪”元素,围绕“吃、购、游、文、娱、健”六大领域消费,采取城市和农村联动、线下和云端结合的方式,集中推出6组线下消费和1组云端消费场景。全省900余家企业精心策划1000余场次活动,打造“周周有亮点、天天有活动,城城有热点、县县有特色,人人有参与、处处有实惠”的消费盛宴。   (二十四)“百千万”产业培育工程   《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构建现代产业新格局,利用五至十年时间,推动汽车产业产值突破万亿级规模、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接近万亿级规模、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万亿级规模;进一步壮大石油化工、医药健康、冶金建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等千亿级规模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一批百亿级规模的重点企业,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步伐,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概括为“百千万”产业培育工程。   (二十五)“十百千万”企业培育工程   围绕推动“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和落实落细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在工业领域按照“企业主体、政府引导、梯次培育、滚动推进”原则,通过招大引强、项目生成、创新提升、兼并重组、巩固提升等路径,以及健全机制、强化服务等措施,着力推动企业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规模升级,力争到“十四五”期末,推动一汽成长为“万亿级”企业,吉化成长为“千亿级”企业,巩固提升和再形成一批“百亿级”“十亿级”企业,为全省构建基础更牢、后劲更足、质量更高的工业发展新格局提供有效支撑。   (二十六)“中国碳谷”   主要以吉林化纤等25家企业为依托,创建国家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争创全球大丝束碳纤维原丝及碳丝产能第一。2021年4月,吉林化纤20万吨碳纤维全产业链项目全面开工,当年投产8条碳化线,碳纤维产能达到2.5万吨;投产4条原丝生产线,原丝产能达到6万吨,在产业领域形成明显优势。到“十四五”期末,以吉林化纤为主力军的碳纤维产业集群产业规模将达到700亿元,为打造“中国碳谷”架梁立柱。   (二十七)“芯光星车网”   “芯”指集成电路产业,包括功率半导体器件、CMOS图像传感器、多光谱芯片、智能传感器等设计、制造、封测、材料及装备领域。“光”指激光及新型显示和照明产业,包括激光器及应用设备、新型显示材料、LED显示与照明等领域。“星”指卫星及应用产业,包括“吉林一号”组网建设及卫星遥感数据应用领域。“车”指汽车电子产业,包括环境感知系统、电子控制系统、车载信息系统及智能座舱等领域。“网”指工业互联网,包括网络、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大数据及工业互联网安全等领域。   (二十八)科技成果转化“双千工程”   为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支撑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累计推动1000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支持1000家科技企业通过实施技术攻关或成果转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十九)“吉致吉品”区域品牌   “吉致吉品”作为吉林区域品牌认证标识,包括文字和图形。吉致,寓意匠心之致、品质之质、智造之智、振兴之志;吉品,寓意吉祥之品、吉地之品、吉韵之品、吉尚之品。2021年,我省制定发布2项地方标准、5项团体标准和一系列认证规则,首批认证企业25家。2022年将全面启动吉林区域品牌认证工作。   (三十)“柔性引才”激励计划   为激励省内用人单位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集聚助力吉林振兴发展的高端人才,2021年开始,我省每年安排1000万元,补贴一定数量的用人单位,对用人单位柔性引进的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及团队组建创新平台,在场地、设备、研发、薪酬奖励等方面的投入给予资金补贴。   (三十一)水肥一体化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根据土壤养分和作物生长需求,将液体肥料或可溶性固体肥料溶解在水中,借助管道控制灌溉系统,将水和肥料同时施用到作物根部土壤,满足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对水分和养分需求。水分、肥料利用率分别可提高40%和30%,粮食产量可增产20%以上。2021年,全省实施200余万亩,累计达到825.93万亩。   (三十二)“东黄、西红、中改良”三个肉牛产业集群   吉林省肉牛养殖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东黄、西红、中改良”的发展格局。“东黄”是指东部延边地区的延边牛和延黄牛,生产的牛肉可与日本和牛肉、韩国韩牛肉相媲美,是我国生产高档牛肉的主要品种。“西红”是指西部白城地区的草原红牛,是我国典型的乳肉兼用型品种,乳脂率高、肉质鲜嫩、风味独特。“中改良”是指以中部农区为主,辐射全省的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海福特牛等从国外引进的品种,特别是西门塔尔牛经过连续24年的繁殖改良,种群已接近纯种,是全国最大的加系西门塔尔牛种群。   (三十三)“九有六无”   2021年7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乡村建设行动中开展千村示范创建百日攻坚,创建标准为“九有六无”,即有特色产业、有村集体收入项目、有顺畅排水、有垃圾处理设施、有清洁环境、有整洁院落、有干净居室、有绿化美化亮化、有长效机制,无卫生乱象、无路面破损、无不安全住房、无私搭乱建、无不良习俗、无规模性致贫返贫现象。   (三十四)农村“三变”改革   农村“三变”改革是指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资源变资产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集体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资源积极盘活,采取自主经营、竞价发包、折价入股、联合合作等方式,流转经营权,取得相应收入;资金变股金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将拥有的经营性资金,投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市场经营主体,将集体资金变成股金,按股取得投资收益;农民变股东是指按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相关规定,将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落实成员对集体资产的财产权利,将农民变成集体股东。   (三十五)“道德银行”   “道德银行”是在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的一种表现形式,将农户在遵纪守法、人居环境、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社会公德等乡村重要事务量化为积分指标,通过民主方式形成积分评价办法,对农民群众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形成积分,存入村级组织为农户建立的“道德银行”。   (三十六)“爱心超市”   “爱心超市”是通过社会捐助、村集体自筹等方式建立的日常生活用品超市,农民群众使用道德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相应的日常用品。我省大部分地区在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延边州,已成立“爱心超市”362家,建立了“以奖代补、多劳多得”的积分奖励制。   (三十七)“一村一名大学生兽医”计划   为推动我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基层兽医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着力打造一支“爱农村、懂兽医、愿奉献”的村兽医队伍。2022年,我省将在具备条件的村,免费为符合要求的兽医提供专科学历提升教育,利用3到5年时间,在具备条件的村实施村兽医布点配备和大学专科学历提升教育,切实解决农村兽医人员数量少、年龄老化、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   (三十八)“马兰花计划”   “马兰花计划”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面向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各类劳动者开展的示范性创业培训,通过激发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稳定企业经营,为劳动者提供创业培训和指导。2021年,全省培育创业培训师资145人,开展创业培训5.1万余人。2022年,计划培训2万人以上。
    2022-10-08 00:00:00 第3期

返回顶部

伟德体育bevictor 澳门新葡京博彩 皇冠博彩 bwin·必赢中国官网 十大正规买球app 2026世界杯下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