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
改革与发展实施方案》解读
日前,我省出台《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方案》(吉政办发〔2018〕21号,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的出台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对于我省全面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工作意义重大。现就《方案》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方案》出台的背景
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国家和我省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同年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从服务健康中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角度对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做出了科学规划。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等重要改革措施。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对医教协同和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做出具体的政策规定和工作部署。
2016年,《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努力打造健康吉林”;《 欧宝体育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中医药发展的意见》提出“统筹推进全省中医药振兴发展,为健康吉林建设、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新贡献。”2017年,《“健康吉林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吉林省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提出“加强医教协同,推进院校医学教育与卫生行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供需平衡机制”。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省教育厅于2017年8月协同省卫生计生委组成文件起草小组,启动《方案》的起草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并组织人员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依据有关政策,根据我省省情,研究确定了文件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认真梳理和论证了改革的主要任务措施,形成文件初稿。《方案》制定过程中,多次征求政府有关部门、高校和专家学者意见建议,广集众智形成《方案》送审稿。2018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正式印发。
二、制定《方案》的基本思路
文件以国务院文件和省委省政府要求为依据,充分考虑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医学教育发展实际,既注重前瞻性、引领性也注重现实操作的可行性。在基本思路上可以概括为“破除、衔接、服务、结合、激发、保障”十二个字。
破除,就是依据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精神,破除制约医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体制机制改革是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是破解医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关键点和核心举措。文件立足吉林实际,通过建立和完善医教协同机制、人才培养体制、办学管理体制、学校运行机制、人才使用激励机制等,全面激发办学积极主动性,为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衔接,就是要落实“健康中国”和“健康吉林”战略需求,有效衔接相关文件对医学人才培养的任务要求。在纵向上,文件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的有效贯彻;在横向上,文件吸纳了《吉林省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欧宝体育关于推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健康吉林2030”规划纲要》等若干政策文件内容,体现了纵向和横向的有效衔接。
服务,就是要服务健康吉林建设需求,充分发挥医学人才在促进我省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吉林2030”规划纲要的要求,紧紧围绕吉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我省卫生与健康事业现实发展需求,始终坚持和完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全科、儿科、产科、精神科等吉林省急需的紧缺人才,着力培养一批中医药传承领军人才和特色人才,是文件的基本着力点。
结合,就是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充分吸收两种医学特长服务健康中国和健康吉林建设。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人民的医疗卫生保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按照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 欧宝体育《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中医药发展的意见》提出的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要求,将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承教育等与西医教育有机融合,培养高素质的中医和西医人才是文件起草的另一重要思路。
激发,就是对接全省高等教育“双高”建设和高校分类管理改革,充分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和人才持续发展动力。统筹规划全省各医学类院校发展建设,建成医学类高水平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医学类学科,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分类推进综合性大学、省属医学院校、设有医学类学科专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创新,充分调动办学积极性,引导错位竞争、特色办学和多样化发展。
保障,就是构建立体式医教协同改革保障制度,确保改革措施落实到位且能取得较高实效。依托高教强省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教育、卫生计生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统筹协调机制。积极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建立健全多元化、可持续的医学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政府投入动态调整机制。健全质量管理与评价机制,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改革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增强医疗卫生行业职业吸引力。
三、深化医教协同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
《方案》中提出发展目标如下:到2020年,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实现重要进展,医教协同机制基本建立,人才培养体制、办学管理体制、学校运行机制取得突破,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得到完善;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全科、儿科、产科、精神科、病理、护理、助产、康复、心理健康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得到加强,药师、中医药健康服务、卫生应急、卫生信息化复合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成效,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对我省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到2035年,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机制更加完善,符合国家要求、具有吉林特点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对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支撑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增强,基本满足健康吉林建设需要。
到2050年,建成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医学教育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
四、深化医教协同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工作
《方案》提出了深化医教协同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五大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深化院校医学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任务包括:提高生源质量,优化学历教育层次,深化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本科教育改革,促进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二是建立完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培养合格临床医生。主要任务包括: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逐步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衔接。
三是健全继续医学教育制度,提升卫生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主要任务包括:开展面向全员的继续医学教育,改进医学继续教育模式,强化继续教育能力建设。
四是积极发展中医药教育,提高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主要任务包括: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中医药课程体系,强化中医药实践教学,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
五是完善医学人才供需平衡机制,加大面向基层的培养力度。主要任务包括:促进医学人才培养与需求紧密对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促进区域医学教育协调发展。
五、深化医教协同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度保障
《方案》提出五项健全机制。一是健全统筹协调机制。依托高教强省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教育、卫生计生、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医药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统筹协调机制。二是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积极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调动社会、医疗卫生机构、个人出资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多元化、可持续的医学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政府投入动态调整机制。三是健全质量管理与评价机制。推动高校医学教育质量评估与认证,实施医学类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探索实施高职临床医学、护理等专业质量评估,推进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第三方评估。四是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符合行业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德才兼备,注重能力、实绩和贡献。完善职称晋升办法,逐步将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条件。五是增强医疗卫生行业职业吸引力。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加快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合理体现医务人员专业技术劳务价值。
六、《方案》的贯彻落实
《方案》提出三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重点是成立由主管省长任组长,教育、卫生计生等部门参加的医教协同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有关工作,组织监督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教育厅、省卫计委有关处室合署办公,负责落实日常工作任务;各有关高校和医疗卫生机构要成立专门工作组织,明确责任分工,抓好贯彻落实。二是加强组织实施。重点是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有关院校要研究部署落实工作,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综合性大学要加强统筹规划,全面深化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省属医学院校要以医教协同改革为契机,带动学校整体改革;设有医学类学科专业的学校要推进医学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是加强追踪监测。重点是建立全省医教协同改革工作考核机制,制定追踪监测方案;实施常态化、经常化的督导考核机制,强化激励和问责;对本方案实施过程中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及时总结推广。
(本解读据省政育厅政策解读内容编辑整理)
2020-05-22 00:00:00
第13期